学术活动
刘宝存: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措施·挑战

来源: 时间:2018-01-02 点击量:

2017年12月30日上午9点,第212期喻园教育讲坛在学院705报告厅举行,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作了题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措施·挑战》的报告。本次讲座由柯佑祥教授主持,学院张应强院长、贾永堂、雷洪德、李函颖等老师和众多学生参加了这次报告会。在报告中,刘宝存教授为大家讲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动因、政策与措施以及悖论与挑战,内容丰富,引人深思。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动因

讲座伊始,刘宝存教授在解释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时,向大家推介了汉斯·迪·威特等学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一书中提到的三种观点:过程说、措施说和氛围说,三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了教育国际化的不同方面。刘教授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有交叉或补充,教育国际化实际上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又是精神气质和氛围。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关的概念“教育国际化”、“教育全球化”、“教育区域化”、“教育对外开放”以及“与国际教育接轨”等在时空范围、国家主权意识强弱等方面有差别。世界教育不存在统一的“轨”,但存在共识。

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六大动因的影响。一是全球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了人才的全球流动与全球竞争,使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人才评价标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间的歧视和壁垒普遍存在。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三是国家战略的驱动;四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推动了教育服务贸易、留学生及跨境办学的发展;五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交通工具更加便捷;六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对前沿知识的探索、对国际教育经验的借鉴、对国际资源的利用等的需求,共同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与措施

刘宝存教授指出,为了有效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的意识。关于全球治理,涉及到全球治理的内涵、为何要进行全球治理、谁是全球治理的参与者以及如何进行全球治理。他认为,所谓全球治理就是各国政府和政府性、非政府性组织、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为解决教育问题而进行的对话和协商,最终达到共同解决全球性教育问题的目的。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大势所趋。主权国家不再是全球治理的唯一参与对象,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议题网络等等都在高等教育的全球治理中占据一席之地。倡导教育理念、制定教育规则、行动计划与国际教育通行的教育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是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的实现路径。其次要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以美国为例,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招收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全球素养的世界公民,将科学研究作为主要路径,把海外合作关系作为重要议题。最后要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留学生教育政策、海外办学发展、国际教育援助、学位学历互认等都是我们在留学生教育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重大趋势。

三、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中的悖论与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刘宝存教授强调,我们在看到它为我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更要为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做准备。“人才流失”是许多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正在面临的严重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美国仍是“世界人才收割机”,这个问题目前只能通过“人才环流”来缓解。

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除了人才流失之外,还有很多。包括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殖民倾向和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国际化与国家教育主权安全,标准化与特色化,商业倾向与教育价值坚守,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等等一些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矛盾,这些悖论都值得我们思考如何去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最后刘教授指出我们要以一种开放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必然趋势,相信中国在此进程中不仅能“引进来”也能“走出去”,传播高等教育的中国理念,讲好中国故事。

在报告会的最后,同学们和刘宝存教授积极互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刘教授一一予以回应,并欢迎大家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和交流。柯佑祥教授再次对刘宝存教授的精心准备和精彩报告表示感谢,认为本次报告拓宽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加深了大家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议题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就这一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有所作为。(翟福玲、柏红艳)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