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余东升:《新工科:理念、路径及其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启示》

来源: 时间:2017-12-04 点击量:

 

2017年11月30日下午3时,第210期喻园教育讲坛在学院705报告厅举行,我院博士生导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余东升教授做了题为《新工科:理念、路径及其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启示》的报告。本次讲座由柯佑祥教授主持,学院书记董晓林、雷洪德、黄芳、魏署光等老师和众多学生积极参与。在讲座中,余东升教授与大家畅谈了“新工科”的提出、新工科之“新”、新工科之“路”以及新工科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启示等。

“新工科”的提出

余东升教授从纵向时间维度,基于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向大家解析了“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特色。余老师认为,“新工科”这一概念由吴爱华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2月初的第一期文章《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中正式提出。紧接着,2月18日的“复旦共识”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4月8日的“天大行动”又讨论了如何建设新工科。

新工科概念自提出以来,其发展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在高等教育史上极其罕见。

新工科之“新”

什么是新工科?新工科有哪些具体内容?围绕这些问题,余东升教授首先解读了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例如,吴爱华认为新工科主要包括“五新”,即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李培根院士认为工科是常新的,新工科意味着新素养、新结构、新方法。

传统工科的失衡体现为专业结构的失衡,当前缺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余老师以我校机械学院快速发展为例,说明传统工科顺应时代要求、改造升级才有出路,工程教育应是基于项目的教学,应为未来培养人才。工程教育是常变常新的,工科之“变”在于,工程是一个将不同要素整合在一起的系统,经历了从技术到科学再到工程的范式。余老师从工程的性质、工程师的角色、工程教育重心与途径三个维度介绍这三种范式的不同。

余老师强调,看待工科教育之变,要区分增量之变与根本之变。工程教育之“变”不是线性之变,而是范式之变,是科教融合,产教结合,创新引领,理念、内容、方法、结构、模式、质量、体系、全方位的革命性变革。

新工科之“路”

工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门类,受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经济发展、创新体系、学校学科传统、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其优势所在,也是其受制约之地。

工科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是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二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跨学科产生的新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设置新专业、淘汰旧专业,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式教学。

余老师提出,高等教育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但是许多大学和教师还在做着卖方市场的梦,这是非常可怕的。教育要考虑市场,但是也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工程教育改革要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新工科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启示

余东升教授呼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对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亟待深入研究。学科和专业的路径依赖制约着高等教育改革,学科与专业思想的边界固化阻碍着知识发展。要想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新思考学科、专业等概念,二是引入“专门性职业”和“专门性职业教育”的概念。

报告结束后,柯佑祥老师主持互动环节,余老师细心解答现场师生所提问题。本次讲座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厘清相关理论认识,内容生动有趣,加深了师生对新工科的理解和对教育研究的诸多思考。


(文字:赵蓉飞/谭健妮 编辑:肖宇)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