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郭卉:大学生科研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时间:2017-10-29 点击量:

 

2017年10月26日下午,在教科院705报告厅举行第209期喻园教育讲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郭卉副教授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大学生科研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的报告。报告由柯佑祥教授主持,学院众多师生踊跃参加了此次讲座。

一、问题的提出

郭老师从1990年卡耐基基金会主席针对研究型大学区别于文理学院、提出让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获得发展出发,逐层展开分析。她认为,时至至今,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在世界上享有美誉的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自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大力推广大学生参与科研,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发展迅猛。然而,大学生科学实践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同时,一些基础性的科学问题亟待研究,如作为一项高影响力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会有哪些学习收获?大学生的科研学习投入如何影响学习收获?

二、文献述评

郭老师从现有的相关文献出发,总结了现有研究结果。她认为已有文献对大学生科研学习投入行为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并验证了影响本科生科研效能的重要学习投入行为。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已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揭示科研学习投入对效能的影响,但却缺乏对二者共同作用的研究。依据“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以及“践行专业身份”概念对大学生科研学习过程的解释,可以推论出,随着大学生科研参与次数的增加,其科研学习的水平不断提升,相应地导致学习收获的增加。

综合文献剖析和理论探讨,郭老师在研究中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不同背景学生在科研学习投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不同背景学生在科研学习收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科研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有显著性影响;(4)科研参与次数通过(最近一次科研参与的)总投入时间、平均每周投入时间、承担任务的认知挑战度、与教师的互动频率、与学长的互动频率、与同学的互动效率而对学习收获产生影响。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郭老师阐释了该研究工具为自编“大学生科研参与经历与收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华中地区5所理工大学的学生。其中,3所为研究型大学,2所是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四、研究结果

该部分内容由博士研究生韩婷作介绍,韩婷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分别是大学生科研学习投入现状及差异分析,大学生科研学习收获现状及差异分析,大学生科研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

(1)目前大学生科研学习主要是通过同辈学习,教师指导偏少和不同背景学生(院校、家庭、年级等不同)间在科研上的投入存在显著性差异。

(2)科研学习最大收获是专业社会化,其次是社会性能力和关系,再次是职业道路的选择和装备,而研究能力和学术方面收获是最少的。同样,不同背景学生在科研收获上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3)通过两条路径分析大学生科研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其一是大学生科研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的阶层回归分析,得到的部分结论是科研参与次数对于社会性能力和关系,职业道路的选择和准备这两个维度的收获最具说服力。另一个是科研参与次数对科研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得到的结论是,参与次数主要是通过提升最近一次学生所承担的科研任务认知挑战度和平均每周投入时间而对学习收获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增强生生互动来提升学习收获;通过总投入时间而对学习收获产生积极影响。

五、讨论与建议

教育者的期望是高级认知能力,国内学者也通过调查揭示出参与科研活动越多,学生越能感受到认知能力的提升。但我们的研究却发现,大学生科研学习最多的收获是专业社会化、社会性能力和关系,收获最小的方面的是研究能力和学术技能。该结果应该是教育者最不期望看到的。

郭老师通过研究认为,在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中,对大学生收获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老师的参与。因此,为提高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效果,学校应从制度保障、物质精神鼓励等方面保障老师在其中的参与度。

在互动环节,部分研究生就郭老师所讲内容提出自己的困惑,郭老师积极地给予解答。此次的报告逻辑思路清晰,内容生动,研究的结论厘清与加深了师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既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也给了大家很多启发和思考。(郑楠杨诗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