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朱新卓:中国和加拿大教育系统比较

来源: 时间:2017-09-21 点击量:

 

 

2017年9月14日下午,第207期喻园教育讲坛在教科院501教室如期举行,我院朱新卓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中国和加拿大教育系统比较》的报告。本次报告由柯佑祥教授主持,学院书记董晓林、刘长海、李伟、黄芳、李函颖、孙婧等老师和近百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朱新卓教授于2016年8月出国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一年,2017年8月底回国。在国外的一年时间里,他深入实地,专门考察了加拿大的教育系统,包括初等教育、校外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从各个维度与中国教育系统的比较、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观点。在本次讲座上,朱老师以富有条理的文字,幽默的语言、丰富形象的图像向大家娓娓道来。

在初等教育方面,朱老师以中加各1所小学为案例,比较了我国与加拿大初等教育的差异,主要从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和班会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加拿大小学采用全科制、小组合作与探究式教学,没有考试,期末教师会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出具专业的、详细的学业评估报告。校园环境方面是基于学生的多少、班级的构建、学生运动设施的布置、学校的建筑和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相对于国内小学,加拿大小学的学校环境更能够给人一种自由和亲切之感。

在校外教育方面,朱老师发现,加拿大拥有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成熟的afterschool和beforeschool体系,以及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专业化的夏令营、冬令营、春令营和各种科技艺术场馆,这些校外机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开设的,与国内火爆的培训产业不同。国内的校外教育被大量的学科培训班和特长培训班充斥,而且比较混乱,主要是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竞争有关。

通过比较,朱老师认为,国外基础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综合素养发展,并不考虑学生考上好的初中,没有学习成绩、考试成绩这个意识和概念。知识传授、个性养成和品德塑造是融合在一起的,是综合性的。师生平等交往,关注的主要是尊重、关心、合作、分享,公正公平,差异,多元。不足之处是对知识传授、知识操练和巩固不太重视,导致读、写、算这些基础教育中的基本单元比较薄弱。而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占支配性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教育三中心;教育价值观中占支配性地位的仍然是功利取向的应试教育,认为学生就是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刻苦学习,才能在同辈竞争中胜出,获得下一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最终出人头地。朱教授认为,这种差异与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教育体制有关。中国初等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应试取向和升学竞争,主要是由于家长面临着生存压力,以及对自己的未来、孩子的未来的焦虑,从而希冀依靠优质文凭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在高等教育方面,朱教授主要从中加大学教师工作、学术氛围和学术活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院系内部布局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在教师工作方面,主要着眼于教师的学术研究,教学活动,社会服务以及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方法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国外大学教师形成了成熟的学术共同体,更加忠实于严格、统一的学术操守和学术范式,有更多时间用来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和教学活动,而国内教师在非学术性事务上面花费的时间更多,严格科学的学术共识相对欠缺。加拿大大学的课程教学更加深入,阅读量大,学习难度大,教师的教学投入更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收获更大,这是值得我们国内大学学习的。博士生的招生程序与我国也有明显不同,尤其是在中期淘汰方面更加严格,博士生可以向研究生院申请学位论文研究用的科研经费,也可以通过实质性地参与老师们的科研获得补贴。

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差异,朱老师从教育管理、学院治理、学术界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了总结反思。朱老师认为我国大学承担了太多的难以直接实现的额外功能,逐渐远离其基点,这些都会传导到大学教师身上,教师缺乏坚守的能力和定力,只能去顺应。良好的教育管理和大学治理其实有助于缓解上述冲击。而教师应该有学术理想,应该积极参与构建与完善学术共同体。

在互动环节,部分研究生就朱老师所讲内容提出自己的困惑,朱老师积极地给予解答。最后,柯佑祥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希望大家在学习与研究中参考借鉴。此次的报告案例丰富,内容生动,反思深刻,既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也给了大家很多启发和思考。参加这次报告会的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李虹 赵林青)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