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文雯副教授受邀在学院705教室做“浅谈本科生追踪调查的目的、功能和意义”的专题报告。此次学术讲座由郭卉老师主持,学院张俊超、魏曙光、李函颖、蔺亚琼等老师和来自校内、外近100人积极参与。本场报告展现出文雯副教授丰厚的学术经历和不凡的学术成就,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在讲座中,文雯老师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 本科生调查兴起的背景和国内外现状
本科生学情调查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高校对此都给予了充分关注。文雯老师认为学生调查的兴起主要是基于两个宏观背景:第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提升,促使高校思考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如何切合。第二,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导致非财政负担比例高度增长,家长和社会开始关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入学者特质多样化逐渐凸显,学生的学业能力和学习兴趣各不相同,从而促使高校必须开始思考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开始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高校的质量观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投入性质量观转向过程质量与产出质量观、工具主义质量观转向自由主义质量观,例如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能力本位的高等教育理念。这些都是学生调查兴起的重要原因。
随后,文雯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学情调查情况,并总结了各地学情调查的不同的特征。她认为国外的学情调查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和高校主导两种模式,其参与形式也分为强制参与和自主参与。此外,文雯老师还介绍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学情调查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其中包括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首都高校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麦克思毕业生就业调查以及其他各高校的校本调查等。文雯老师就其中的一些调查的具体情况和大家进行了讨论,并对比了这些学情调查之间以及国内外学情调查之间的异同。
(二)如何利用学生追踪调查数据撰写研究论文
考虑到此次参与这次讲座的听众多为在读研究生,文雯老师重点向大家介绍了如何使用学生调查数据并进行论文撰写,这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长期以来研究心得体会,且已由研究生亲笔撰写并于3月27日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官方微信上发布。文雯老师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What、How和Why三类,也即是什么、怎么样以及为什么这三种研究问题。对此,文雯老师分别给出了自己对这三种问题的研究策略。
首先,从What(是什么)来说,这一类研究问题通常是对现象的描述,经常与Who、When以及Where相联系,如“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性投入上有何差异”、“自主招生的学生和普通高考学生在学习性投入上有何差异”等研究均是这一类科学研究。文雯老师认为以What为主题的研究,一方面在方法上要对群体目标进行描述统计,运用一些软件对目标群体指标上的均值、标准差、最大最小值进行描述,同时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就是需要进行实地考察,运用质性方法对统计数据背后的现象进行发掘,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些统计数据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研究当中,并非使用了高端的量化研究方法才是好研究,一个好的问题才是决定研究质量的因素。第二类问题就是How(怎么样)和Why(为什么)的问题,这是研究不同现象之间的相关或者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出现的原因的问题。比如“考试怎样影响本科生学习”“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读少数民族大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什么影响”等研究。文雯老师认为进行这一类问题的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中的关键概念,根据理论基础对调查数据中的已有指标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分,或者重新建构合适的指标,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另外,还要采用各类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估计各因素或变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根据数据特征对模型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需要在研究设计时采用一些“准试验”方法来解决自变量的内生性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雯老师还给出了三个研究案例进行了解释。
(三)关于学生调查的学术争鸣
随着学生调查的研究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高校的学情调查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有部分学者开始反思这一类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其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文雯老师也是反思学者之一,她分别从方法层面和理论层面指出了学情调查的问题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方法层面。第一个问题是现有的测量工具是否稳定而有效,也即工具的效度如何。测量效度一般可以分为结构效度、效标效度以及内容效度,要保证测量工具有较高的效度必须经过严格认真的设计。第二个问题是已有研究中大都是通过学生自陈报告的问卷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这一方法在测量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准确性方面却值得商榷。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测量结果,文雯老师认为可以采取问卷填答环节控制、技术手段排查、认知访谈以及设置社会称许性问题等手段。其次是理论层面。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情调查中缺乏一些边界清晰的核心概念,比如学业挑战度、高影响力教育活动、拓展性教育活动。文雯老师建议,在做学术论文时,尽量不要涉及这种含混不清的概念,或者就是根据研究需要,对这些概念有明确清晰的界定。第二个问题就是行为主义导向,大量使用时间、频次和数量来设计问卷,忽视了很多心理倾向、社会文化以及整体主义对学习的影响。在中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知情意行”。第三个问题就是缺乏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中国理论,特别是在生师互动、生师关系等方面。
(四)本科生追踪调查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于本科追踪调查的未来发展方向,文雯老师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顶层设计来说,文雯老师认为,本科生追踪调查还是要坚持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定位,加强推进高等教育研究学科领域的功能考量。与此同时,还要凸显高等教育治理理论和实践中的学生视角。从技术路线来说,文雯老师首先强调要建立大规模高校学生数据库,提供政策和研究的数据基础;其次是加强本科追踪调查数据库与其他数据库的整合,比如招生、选课、在线学习、成绩等数据库的整合;再者要注重横断面数据和追踪数据并重,增强研究的历时性因果解释力;然后还要采用多学科视角,加强对中国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类型学研究;最后要在大量持续的实证研究基础上,逐步构建高等教育与学生发展的中国理论。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水尚无华,相荡方生涟漪”。讲座的最后,文雯老师还就有关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互动,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碰撞的火花使在座师生获益匪浅。(阳纯仁、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