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第192期喻园教育讲坛在学院705教室举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以“教育需要反思”为题,给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由柯佑祥教授主持,柯老师首先简要地介绍了一下范先佐教授的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并且鼓励教科院的后辈们要多多向范老师学习,尤其是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讲座开始后,范老师就开门见山地指出:教育需要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成长壮大,并以历史为蓝本,指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提出是革命的道路上政策调整的一种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拥有前进的可能。随后,他明确了“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逐渐演变成了“发展主义”,但“发展与牺牲是一对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经济成就也伴随着沉重的社会代价: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赖以生存的秩序。
接着,范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社会不公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一,社会群体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高度分化,并指出今日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巨大的收入差距。第二,中国社会阶层开始从开放向固化转型,从包容性发展转向排他性发展。他生动形象地将社会和玻璃之间进行类比:玻璃为什么容易脆,因为没有弹性,如果社会没有弹性,也会变得脆弱不堪。范老师还提到了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城堡现象”,城堡内的社会群体大多是“官二代”“富二代”,城堡外的社会群体大多是“寒门弟子”,而林立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城堡严重阻碍了阶层之间的流动。第三,缺少保护社会的机制或者保护的机制还不够健全。政府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保护社会,建立一套社会制度,一个社会不关心弱势群体就不是一个好社会,一个政府不关注弱势群体不是一个好政府。此外,范老师结合当前的政治工作会议指出: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到如今的十八大,国家已经越来越把社会公平公正放在优先地位,近年的民生、扶贫力度都呈现出大大增加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教育变成普及教育。量的变化是可喜的,但是质的变化,内部结构是否均衡却值得深思。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范老师从社会层面的反思,过渡到了教育层面的反思。他指出,从反思的视角来看,巨大成就背后是城乡、地区、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平、是教育质量的大滑坡。从前耶鲁大学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的批判,到钱学森之问的提出,都值得人们对中国教育进行深刻地反思。针对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范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德育始终要摆在优先地位。有德无才可以是榜样,最可怕的是有才无德。不能在智体美如火如荼发展的时候忽视了德育的发展。其次,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想,重新创建教育价值,其核心是尊重学生权利,保护学生权益。范老师的一个问题“建国六十多年来是培养接班人还是掘墓人?”引发了在座教师学生的一阵感叹。目前,教育价值观越来越趋于死胡同的状态,这是我们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生态。此外,教育是农业,却像工业那样生产,范老师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语“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指出,秧苗虽小却有自己生长发展的规律,需要遵循规律,违背规律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更大的损失。范老师无奈地说到:谈起教育,大家都撕心裂肺,但又无力改变。教育官员关注的只是教育的数字,而不是教育的本质。范老师特别提到,教育资源配置严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办教育系统,而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公不仅体现在基础教育,还反应在高等教育层面,“优质低价、劣质高价”“上层阶层的子女接受优质教育少交钱”“贫困阶层的子女接受劣质教育多交钱”等种种乱象值得我们现在教育研究者反思。
最后,范老师表明,一所优秀的学校应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不能自我封闭管理和运行,师资力量的“弱化内循环”,高校里学院派权威教授及弟子的封闭循环不利于学术成长和高教的长远发展。而在谈及现实层面的问题时,范老师指出中国的家长为孩子的教育作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某种程度上却是愚昧无知的,并结合自身的实例说明中国家长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太大了。
讲座最后,范老师指出家庭教育重要的五个方面:第一,健康的饮食结构,好的味觉习惯。第二,使孩子形成热爱劳动、注重礼仪。第三,良好的自理生活习惯可以受用一生,不能太迁就孩子了。第四,认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形成初步健康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第五,使孩子开心快乐、健康活泼的成长。
讲座的最后是互动环节,在座学生和范老师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交流,其中16级心理学专业一学生就民办教育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关系向范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范老师答道:“民办教育要成为新的增长点,很多民办学校能够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具备自身的吸引力,民办学校的优势有很多,如寄宿制,小班化教学,因材施教等,要正确地看待和处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的关系。”
范老师报告的内容贴近社会教育热点问题,语言通俗风趣幽默,深得学生的喜爱,从平实但不平凡的报告中引发青年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地反思。(黎梦菲 周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