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第189期喻园教育讲坛在学院705教室举行。我院郭卉副教授“以教育实证研究设计——以一个研究项目为例”为题,给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郭老师首先谈到“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她向大家展示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2002年出版的《教育的科学研究》中提出的科学研究的六条指导原则,并对前两条原则做了详细的解释。郭老师认为,教育实证研究应该研究“已经发生的事情”,并指出这是学生在写论文时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前提。郭老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向大家说明了“何为已经发生的事情”,以及“怎么样把研究转化为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研究”。接着郭老师对教育实证研究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并对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做了解释,强调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对于研究者个人有着很高的要求。
随后,郭老师以自己做了三年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为例——“本科生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证研究”,向大家展示了如何设计教育实证研究,并向大家汇报了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首先,郭老师从“本科生科研”这一概念的出现与发展、我国“本科生科研”制度化的出现与发展、现有研究现状和实践状况这几方面简单介绍了这项课题的实践和研究背景。随后提出本课题希望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科学层面:本科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这些收获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政策层面:本科生科研与培养创新人才之间是何关系?本科生科研政策未来该如何调整和发展?
接着郭老师介绍了本课题之下的四个研究的研究设计与结论,并简要说明了该课题的相关研究结论。第一个研究为“参与科学研究与大学生创新素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本科生科研为自变量,大学生创新素质为因变量,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最后得出参与科研的学生在创新素质七个因子上的得分均值都高于未参与科研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厚广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敏捷和独特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属于创造性人格的三个因子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个研究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收获”,采用了访谈法对华中科技大学31名“大创”项目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采用质性数据处理技将本科生的收获汇报归纳成五个主题,展示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收获。第三个研究为“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学习经历”,这个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化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提出了我国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团队中学习的轨迹图,向大家展示了我国大学生学习所经历的科研新手、做学徒;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践行专业身份;核心参与、科学家/领导者四个阶段。第四个研究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收获测量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在前两个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自变量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学习经历,因变量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学习收获,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最后得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过程的七个变量对于学习收获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但预测力高低不同:本科生科研任务挑战度对于学习收获的提升最具预测力;其次是与学长、教师、同年级学生的互动频率;科研投入时间以及参与项目个数对学习结果提升的预测作用最小。
最后,郭老师就自己该课题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对于教育实证研究的一些思考。郭老师精彩的报告加深了大家对于教育实证研究的理解,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2016级教育经济与管理姜培文同学谈到,“本次讲坛不仅让我对教育实证研究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我也在郭老师的课题研究中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