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第179期喻园讲坛在教科院705教室举行。我院院长张应强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他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最新思考——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报告由副院长陈廷柱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张应强教授简要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研究的现状。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从2005年开始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转移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大投入、进行条件建设、规范人才培养过程,逐步建立起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保障、监督和管理体系。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设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
张应强教授继而从哲学和质量思想的角度阐述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与体制机制的关系。他指出,目前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以及混合模式。中国整体而言是政府主导模式,西方国家大部分是市场主导模式,这与东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那么体制机制是否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呢?
张应强教授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灰色系统,无法完全被认识,这源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不确定性及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内涵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启示我们,高等教育质量无法像产品质量一样进行精确控制。尽管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得到精确操控和控制,但其仍存在一些方向性路径。张应强教授从三方面对方向性路径进行了诠释。
其一,体制机制、制度环境以及文化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起主导作用的是行政性计划性体制机制,政府掌握高等教育资源及其分配权,高校面向政府竞争高等教育资源。政府灵活穿梭于市场机制与行政性机制之间,易滋生高校投机办学思想及违规办学思想。因此,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在下放政府权力的同时也要加强政府的统筹作用。
其二,市场竞争机制与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才能产生理想的高等教育质量。质量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市场环境、公平竞争、市场机制、主体独立自主、市场决定生死。因此,使高校面向市场,改革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把高校建设成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可行之策。
其三,高等教育质量中的体制约束与文化约束。体制约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约束,但外部评价很容易导致高校的投机行为,产生边际效应。质量文化建设在质量实践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影响质量实践活动,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从问责到合作的转变。因此,要改变质量保障方式,建立起基于信任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制度,使利益相关者达成质量共识,使其从对立、问责走向信任和合作。张应强教授提出,对中国而言,应建立起政府与大学的合作关系,开展发展性评估,淡化问责评估。可以开展第三方评估,让政府审核其资质,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质量评价体系。
张应强教授深入浅出的报告加深了我院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引发了学生们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最后,张教授对同学们的疑问逐一进行了解答,报告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刘静坤 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