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喻园讲坛第145期在教科院705室举行,冯向东教授做题为“关于高校分类发展的讨论”的报告。此次报告由陈廷柱教授主持,张晓明教授、陈敏教授和徐海涛老师到会聆听了本次报告。到会现场坐无空席。
冯教授首先解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的改革建议,认为高校需合理定位,防止无序竞争和“同质化”无限趋同。他以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规划为例进一步加以分析。《加州高等教育总规划》由克拉克·克尔于1958年提出,1960年加州立法通过。根据高校功能分层划分为加州大学(10分校)、加州州立大学(24所分校)和加州社区学院(110所学院),分层和层次间有相应的衔接性。随后,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又制定了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主要将高校机构类别分为博士学位授予机构、硕士级学院及大学、学士级学院、副学士级学院、专门机构以及族群学院及大学。冯教授认为这两种分类的区别主要是:前者以角色与功能作为区分标准,属描述性分类;后者以任务作为区分标准,属规范性分类。
冯教授提出了三个为何要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的原因: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之后需要重建系统秩序;为政府合理分配办学资源和制定办学法规提供参考;引导教育市场并保护消费者权益。针对高校分类,冯教授认为高校分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分类的其他标准都是值得大家探讨研究的问题。
与美国的高校分类相比,我国高校分类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冯教授归纳了国内较为流行的两种分类方法,即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单科型—多科型—综合型。这两种分类有其合理性,前者反映的是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的上升,是一个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后者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的学科从少到多的变化,是学科结构演化的过程。由此,冯教授将主题过渡到大学中学科发展的一般机理,只有认清一般机理,才能更深刻理解高校分类。冯教授将大学中学科发展的一般机理概括为以下内容。首先,一所高等学校的发展历史,本质上是这所学校的学科发展演化的历史;其次,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社会需求,推动着大学中学科横向扩展和纵向分层。教学与科研的张力,驱使学科纵向分层,分层的机理促进了学科自身的快速发展,也催生出学位点与重点学科的评审制度,推动着大学间激烈的竞争;再次,学科发展目标的多重化,是以研究活动的分化和研究组织的扩散方式实现的;第四,学科优势的积累效应吸引着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改变着学科资源的配置格局。最后,大学中学科建设的内涵是提升水平与优化结构。
最后,冯教授与大家探讨了高校分类发展所需面对的三个问题:第一,各个高等学校在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如何形成?我们必须承认先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后有分类标准这一现实,分类标准是一种归纳的结果而不是演绎的体系,各个高校应在竞争中谋求自身发展,审时度势,自主办学;第二,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行业性和地方性高校如何分类?针对该问题,冯教授分析了高校格局变动中的“钟摆现象”,并以湖北省几所地方性高校为例,探讨地方财政统筹下的高校分类是否符合自身发展问题;第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按照“分类、分层”的模式“合理分工”办出来,还是靠自己的学科文化传统形成?大学应保持并推进自身既有的学科优势,建构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的学科群,并整合资源进一步形成集群优势,从履行大学职能的全局出发,处理好“主流学科”与“非主流学科”发展中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学科文化生态。
纵使学界对高校分类的标准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不能断然否定分类的意义。真正的高等教育系统显然是通过各个高校不断博弈进而建构起来,如何形成真正的竞争机制并使它发挥作用,这才是大学自主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刘水君 刘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