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深圳大学涂先生追思会纪要

来源:admin 时间:2013-04-02 点击量:

以身载道,以善化育

——涂又光先生追思会暨涂又光学术思想研究

 

     20121120下午230分,哀伤的音乐在深圳大学文科楼1700会议室响起时,深圳大学高教所第125期学术沙龙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开始了。本次沙龙由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肖海涛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雷洪德副教授主讲,以此追思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涂又光先生暨研讨涂又光先生学术思想。高教所全体师生、文学院黎业明教授、问永宁教授,管理学院吕元礼教授,教务处孙忠梅副主任、学报编辑部向春副教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彭红玉博士、学校教务处两位教师及本校其他专业的部分同学等参加本次沙龙。活动发起人高教所所长张祥云教授因为临时有重要会议未能亲自主持会议,但他还是在会议后半段赶回来参加了会议。

报告开始前,肖海涛教授播放了一段涂又光先生的生前视频,视频中涂先生神采奕奕、鹤发童颜;讲课时声若洪钟,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肖教授用“涂又光先生是一个文化符号”来评价涂先生,并从生平、学术思想等六个方面来讲述涂又光先生的一生。

一、涂又光先生生平简介

涂又光,字君实。1927年出生于河南光山塾师之家,从小打下中国文化的童子功。之后,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后又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他将冯友兰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译为中文并广受好评,耗费多年心血独立编纂冯友兰《三松堂全集》共14卷,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等力作。

二、涂又光学术思想研究

肖教授就涂又光先生的学术思想做了系统而又全面地梳理,在简单介绍了涂先生的哲学思想之后,肖教授主要介绍了涂先生的教育哲学思想。她以涂又光先生的“论教育自身”为根本立足点分为十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论教育自身。涂先生认为教育自身是一种文化活动。包括知情意,智德体各方面得到发展。并由此回答了“教育是什么的根本”问题。

(二)学校不等于教育,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涂先生认为,学校不等于教育,学校办得好,实现教育;办得不好,摧毁教育。再者,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学校之外,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它们应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

(三)提出“3Li学说”。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是一个整体,政治底原子是“力”,经济底原子是“利”,文化底原子是“理”。力、利、理汉语拼音都是li,此说可简称“三li说”。“三li说”的提出对于指导教育与经济、政治之间协调发展有着广泛影响。肖教授还指出,涂先生的思想是发展的, 20061126日写给自己的信中进一步阐明,社会生活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本末:政治的是末,是本;经济的是末,是本;文化的是末,是本。末是要讲的,本更要讲,更要把末接在本上。

(四)主张性灵论。涂先生认为人性既非善,也非恶,而是“灵”。人是万物之灵,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使得教育自身大有可为。

(五)人是继天而教,教育是天赋人权。涂先生认为教育是权利也是义务。因此人必须受教育,社会和家庭对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六)中国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概念。涂先生根据《论语》得出了高等教育的宗旨,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是15岁开始的终身教育,是逐步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不谈毕业,死而后已。

(七)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律。涂先生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律。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遵循该规律。

(八)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道与艺,现在叫做“人文”与“科学”的矛盾。他认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一个文明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文明。

(九)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涂先生把自传说五帝至清朝末年分为‘人文’阶段,近百年来分为‘科学’阶段,正在发展的时期定义为‘人文·科学’阶段。认为在人文阶段,也‘存在’科学;科学阶段,同样也要强调‘存在’人文,使两者共同发展。

(十)办中国的大学。涂先生认为,要办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of  China),而不是在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in China),。因此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教育问题。

(十一)主张读经典、读元典。涂先生认为,《论语》和《道德经》是中国人的《圣经》。学生应该读经典,读元典。经典对学生有巨大的启迪功能。

(十二)提出“反刍律”。涂先生从牛吃草的现象中得出此观点,认为学习也可以像牛吃草一样,先“吞”下去,知识先记住,重要内容先背熟,然后慢慢反刍、消化。

(十三)修辞立其诚。涂先生认为“诚”要“立”起来,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更要因学生的反应施教。鉴于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匮乏甚至误解,涂先生讲课时经常以文学为形式,以历史为内容,进行古与今、中与外的对照与沟通,互相阐明。以此达到传授知识的最佳效果。

(十四)料子与成衣说。涂先生反对将教育的成品定义为成衣,而应该是料子。因为布料一旦做成了一件成衣,就很难再做成第二件衣服了。这与《论语》中“君子不器”思想是一致的。

(十五)提出“泡菜理论”。涂先生认为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坛子的味道。学校应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这样才能使学术得以繁荣,人才得以全面健康成长。

三、涂先生是个书法大家

肖教授展示了部分涂先生生前的书法作品,特别是写给她的书法,包括《关于社会三领域本末问题的信》,并介绍说:“涂又光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从书法之中悟出教育的哲理。除此之外,涂先生还精通多国语言、精于篆刻、画得一手好画、弹得一手好琴。

四、涂又光先生的学术风骨

肖教授高度评价涂又光先生的学术风骨,说他是“以身载道,学术人生合二为一”、“为学术而学术”。她说涂先生是一位中国文化的捍卫者和爱憎分明的知识分子。他的人生是他的学术的最好注脚,他的学术渗透着他的人生感悟。肖教授还用一幅挽联来概括涂先生的学术风骨。

五、涂又光先生的教学风格

肖教授在报告上讲述了许多涂先生上课时的情景,并且说涂先生是一位严慈相济的好老师。当听到有人抵毁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涂先生会拍案而起,大发雷霆。但他更多的是关爱学生,他会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和爱护。肖教授说,涂先生是用生命来教学,用生命来哺育,用生命来化育。

六、涂先生是我的护航者和精神支柱

肖教授讲到,涂先生与她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生关系,情同父女,涂师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她,用涂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为她护航。“护航”二字,恩重千斤,视师如父,涂先生成为肖教授的精神支柱。讲到动情处,肖教授不禁哽咽。她献上一副挽联表达对恩师涂又光先生的深切悼念:

以身载道,深知本立而道生;

以善化育,践行修辞立其诚。

最后,肖教授用陈寅恪先生所撰《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牌铭文》中的一段话来结束她的讲述: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在肖海涛教授近一个半小时的悉心阐述后,作为涂先生生前学术助手的雷洪德副教授对涂先生的学术思想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首先高度评价了涂先生对于冯氏哲学的贡献,他称涂先生的翻译对原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雷洪德副教授就“明明德”“在新民”和“止于至善”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涂先生思想的理解。在“明明德”方面,涂先生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创性理论,如“三li论”“三化论”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等,都对现实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在新民”方面主要表现在涂先生一生乐于教育事业,直至84岁依旧站在讲台上意气风发的传授知识。在“止于至善”方面,他说涂先生在学术方面追求完美的品质让人敬仰。“宁可不出书,也要不出错”决定了涂先生作品的质量。最后雷洪德副教授表达了对涂先生的深切哀思,他说;“先生不在了。中华文化少了一个传人,华中科大少了一个牛人。更遗憾的是,茫茫人海少了一个不带面具的真人,芸芸众生少了一个可以仰望的灯塔。

    在两位主讲人的讲述之后,曾经师从于涂先生的学者、教授都纷纷发言。在忆及涂先生的一生以及他对学生的影响时,来自深圳市教科院的彭红玉博士提到涂先生上课时经常因为学生不用功而“拍桌子”的情景,以及涂先生在生活中简朴的形象都让她记忆有新。涂先生为人为学的铮铮风骨深深影响着她至今。王燕华副教授也指出,涂又光先生不仅是博古通今、中心贯通的学者,更是敢于批判的斗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涂先生真正做到了追求真理的忘我境界。这是值得当今学生引以为榜样的。向春副教授也表达了他对涂先生的深切缅怀,他说从学涂先生是一种幸福,涂先生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他深爱涂先生,每年要像看望自己的父母一样去看望涂先生,特别是今年7月份的最后一次看望,让他灵魂深处受到震动。向春副教授还说,涂先生以身作则,教会他要“做一个人,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文化人。”杨移贻教授也表示:“在我所接触高校教师中,涂先生是最有中国知识分子情怀的学者。”他对学生“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看似斥责,其实充满了他对学生深深的感情。

沙龙上研究涂又光先生学术思想的学者也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文学院的黎业明教授和管理学院的吕元礼教授都对涂先生翻译的《中国哲学简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在与其他译本的比较中得出一致结论:“涂先生的翻译是最能代表冯氏哲学的版本。”吕元礼教授还表示:“涂先生可以把哲学以近乎口语化的方式翻译出来,并保持美感”,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文学院问永宁副教授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大师本身就是传承精神最好的载体。”以此来提醒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更应该在老师身上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关于涂先生高等教育思想讨论中,因工作原因,从其他会议结束后就急忙赶到追思会的张祥云教授强调:“我们今天召开的沙龙非常具有意义,一般来说,对于战士、英雄的离去,我们会用心地悼念;但对于学者,我们却很少去表达。做人如果有时间观念,就会了解到,在学术上,前人的思想结晶对我们的意义重大,因此,我们今天在这里缅怀涂先生,感恩涂先生。涂又光先生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哲学家的角色呆在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以教育的专职研究者的身份来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难得人物。这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和理论的影响不仅是历史性的,时代性的,更是指导性的。”张教授还指出,无论是学术还是做人,都应该像涂先生那样身体力行,“道成肉身”。对此,李均教授也表示涂先生的《高等教育史论》对他影响很大,让他读后有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因此,这本书也作为他多年推荐给研究生必读的书目。教务处孙忠梅副主任表示,作为大学行政管理者,涂先生的学术情怀以及对教师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值得学习。最后,肖海涛教授总结了本次涂又光先生追思会的意义,指出我们追思涂又光先生不仅仅是为了缅怀涂先生,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和追问:我们的文化之根在哪里?我们需要如何寻根?我们如何办好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的大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中国人。

本次学术追思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各位老师深情讲述了涂又光先生朴实而又璀璨的一生。在深切缅怀涂先生的同时更激励大家坚定涂先生所倡导的“志于学”的决心和信念。总之,本次沙龙为同学们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上了一堂深刻而又关键的一课!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