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地区新工科教育研究基地联合推出的EER“耕塾讲坛”第九期在学院709教室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卢晓东教授应邀作了题为“遮蔽、澄明与‘双减’:创新人才涌现的哲学基础与关键”的报告。本次讲坛由蔺亚琼老师主持,我院郭卉、刘亚敏、朱新卓、李函颖、彭湃、张洋磊、张青根、洪敏、许心蕊、金红昊、谢心怡等众多教师及学生积极参与。
卢晓东教授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议题,首先向当下的“双减”政策发问。他指出“双减”概念的本质尚未被把握,“Double Reduction”未体现“负担”概念在学习上的复杂意味。学习负担与科学家的创新是密切相关的,他以北京大学减少本科毕业学分的实践及其与强基计划的联系为例,沿着“钱学森之问”深入思考创新人才的培养。
接着,卢晓东教授按照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探讨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他先阐述了库恩著述中“范式”与“教-学”的紧密联系,指出教科书、专业核心课程的学分都呈现了“范式”,他提出常规科学时期科学教育的本质是范式贯穿于学生教-学的全过程。常规科学在库恩的结构之中,必须要经过反常、危机和革命等重要阶段,因此他强调创新人才的定位是在这些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这为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即重点关注如何将学生带往前沿和范式边缘、识别反常,而非能力与筛选。
更进一步地,卢晓东教授提出“范式陷阱”概念,意指在旧范式中经过长期实践越会深陷旧范式。他巧妙地将海德格尔的“遮蔽”隐喻与范式陷阱相联系,认为“教-学”中的教科书形成了作为掩埋的遮蔽而类似“陷阱”,扭曲/失真的遮蔽使反常现象难以被发现,改信的困难凸显范式陷阱作为“陷阱”的特征,他列举了大量科学史上的实例说明这种遮蔽对重大科学创新的巨大阻碍。
最后,关于如何避免陷入范式陷阱,卢晓东教授强调了与遮蔽相对的隐喻——“澄明”,并回到对概念的矫正上,创造性地用“Double lighten”使“双减”隐藏不露的微光、澄明得以显露。他总结道,澄明和自由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真理发现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关键。在高等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减少学生的知识负重、减少本科学习量并使学习量保持适度等。
本次讲座为在场师生带来了宝贵的学术启发。在随后的交流环节,师生们踊跃提问,讨论氛围热烈且浓厚。卢晓东教授深入独到的见解将持续激励现场参与者进行更具深度的哲学思考。
供稿:刘疏影
供图:刘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