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列学术报告 第七场 李政涛:历史转身与时代变局中的中国教育科学

来源: 时间:2020-10-13 点击量:


2020年10月11日上午9:00,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列第七场学术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

本次学术讲座的主题为“历史转身与时代变局中的中国教育科学”。主讲嘉宾是李政涛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场报告由我院李伟(李牧川)副教授主持,李太平教授、刘长海教授、余保华副教授携36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教授表示,本场讲座的主题实际上反映了自己在做教育研究时的一种尺度与标准:好的教育科学研究,应有历史感,要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扎实的历史基础,包括对历史学研究的积累;同时,也应有时代感,要有对时代的敏感与自觉,要善于解读、把握和回应时代精神,做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科学研究,为这个时代打下我们这一代教育科学研究者的烙印。在此,他分享了费孝通先生关于时代的三个自我追问——“是否读得懂、跟得上、对得起自己所经历的伟大时代?”唤起大家的共鸣。立足于上述研究尺度,李教授审视和剖析‘中国教育科学’”所处背景、所面临的历史困境与时代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教育科学”的贡献自觉问题,为大家呈现了自己关于“中国教育科学”发展与建设的一些思考。

首先,李教授认为我们应在中国和世界背景下审视“中国教育科学”。“中国教育科学”发展有其独特的中国背景:其一,新中国已走过了70余年的辉煌历程。中国教育科学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诸多成绩,到了需要回顾其发展的时候。其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也已发生100年有余,而新时代的“新文化运动”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已然出现。在世界背景下,呈现出五个时代大势,分别是“融媒介”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时代、“脑科学与学习科学”时代、“全教育”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势下,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科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都面临着新的问题。

其次,李教授诊断了“中国教育科学”所面临的历史困境与时代问题。具体而言,历史困境包括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问题、中国与世界之间(中外关系)的问题、教育学与相关学科之间(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三方面。时代问题则集中体现在理论与科学、理论与政策、理论与实践、理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上。在处理这四对关系上,李教授认为其中最根本的挑战是如何实现交互生成,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找到“理论话语”、“实践话语”、“技术话语”与“政策话语”之间的对接点、转化点与平衡点,这需要我们去作进一步的思考。其中,在谈及理论与科学的关系时,李教授对教育科学的性质做出了不同于学界已有认识的独到解答,认为教育科学既非哲学,也不属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它只属于自身,“教育科学,就是教育科学”。

最后,李教授分享了“中国教育科学”的贡献自觉这一话题,谈及了理论、实践、技术、政策和文化5个方面的贡献,指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者在文化贡献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值得期待。此外,李教授提出可把“学术贡献”与“文化贡献”作为判断未来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尺度,认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学习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的背景之下,可以期待“中国教育”及 “中国教育科学”通过“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成为世界教育及世界教育科学体系的核心甚至中心。

这一愿景的达成与实现需要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需要解释“中国教育现象”。因为中国现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现象。能够解决中国现象的政策、改变中国教育现象的实践、解释中国教育现象的理论,一定是做出最大贡献的政策、教育实践、理论。其二是满足世界需要和解决国际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唯有在关注中国问题的同时,也满足世界需要、解决西方的教育问题、助力破解国际教育学界普遍面临的理论困局与思想困局,方能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的认同。带着这种视野,“站在世界的肩膀上看中国”,就有可能建构“在世界的中国教学”,“在中国的世界教育学”,让中国教育学处在“世界之中”。

在报告的交流提问环节,在座师生就教育人类学的立场与发展问题、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并得到了耐心细致的回应。报告最后在李太平教授、李伟(李牧川)副教授对李政涛教授的精彩演讲的回顾与诚挚感谢中圆满结束。(胡奎,韩海棠)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