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建党百年|| 教科院“红心书窗”党史书籍领读(五):《追寻——一个红军后代的长征故事​》

来源: 时间:2021-07-01 点击量:

《追寻——一个红军后代的长征故事》

领读人:张娥娥、王燊楠、韩鹏振、刘兰、倪嘉欣、杨晓珉、祝欣莹


做一位“长征”人

简介:

《追寻一个红军后代的长征故事》是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宁宁。书的作者是长征红军的后代,他随着父亲的足迹追寻追寻长征精神,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缅怀红军光辉业绩,展现长征精神。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70年前,年仅20岁的父亲从这长征路上走过;70年后,年近花甲的儿子追寻着父辈的足迹而来。面对长征路上的座座丰碑,他才真正明白,什么叫英勇顽强,什么叫血染疆场,什么叫前赴后继,什么叫来之不易……一个红军后代的长征故事就此开始70年前,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肩负民族希望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内容:

《追寻一个红军后代的长征故事》主要从时间脉络上来讲述这个长征的故事,章节结构清晰:引子、出发前的准备、首先去湖南省(从张家界迈出重走第一步、去桑植县、贺龙元帅的故乡洪家关、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再返张家界市区)、2、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遇故知、最先出发的两支长征先遣队、在湘西泸溪县)、红2、红6军团横扫湘中再进黔东、在沅陵县,红军三天强渡两条江、声东击西、南下湘中)。

长征是一场伟大的行动,他对于中国社会之后的几十年都是意义深远的。他不但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研究的人,最终都会发现中国历史的规律,以及估计出中国社会未来的前景。毛泽东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中央红军的长征时,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透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红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一道致力于根据地的建设巩固,最终将延安建设成中国的”红色之都”。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对全国有着用心的指导意义,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在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设和巩固”三三制”原则的确立、土地改革地进行,一方面团结了最广大的中间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边区政府的建设也为我党之后取得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陕北4万平方公里,仅有40多万人口的贫瘠荒凉的高原,周围都是强大的中央和地方军阀部队和地盘,红军发展壮大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史诗,当年红军自我客观的描述到:首先从自然条件来说,陕北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境内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加上兵匪横行,尤其是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还有连年的天灾,使陕北人民更加贫困不堪;而其时王明“左”倾路线的一系列错误做法和肃反扩大化的严重恶果,更使苏区元气大伤。其次,从发展前途来看,总共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只有40余万。几乎所有的大小城镇均被敌人占领,整个根据地被分割包围,切割成几块互不连接的地盘,使根据地本身的巩固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再次,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部队仅剩下不足7000人,加上陕北红军,也但是1。3万余人,虽然经过长征的考验,到达陕北的红军指战员,都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坚强的必胜信念,但毕竟数量大为减少,体质和装备都很差,要真正与日本侵略者作战,显然势单力薄,难以胜任,急需扩红休整,筹款补充。而地瘠民贫、交通完全闭塞的陕北地区,仅能适应小量的红军武装割据,根本无力供养大批部队和机关,也无力解决红军队伍的兵员补充和军需供给。

对于红军来说,虽然在国民政府的大规模围剿下失败,丢失了南方全部的根据地,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生力量。但是红军仍然透过长征绝处逢生,作为一支武装来说,红军仍然保住了自我的生存。没有像当年的石达开,李自成一样在敌人的围剿中崩溃灭亡。长征是红军和中共生存的保障,如果没有长征的成功,红军被消灭在中央苏区,湘江,大渡河,或者雪山草地上,那么此刻的中国大不一样了。


心得体会(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人民理应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历时十三个月,纵横十一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环境之恶劣,但却依然创造了历史奇迹。

掩卷沉思,我不禁思考,是怎样的精神才能支撑如此英雄业绩,谱写伟大革命诗篇?究竟什么才是长征精神?

毫无疑问,长征精神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牺牲精神”。漫漫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场枪林弹雨的战斗,每一次生死存亡的选择,红军将士们没有退缩分毫,体现了大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牺牲精神。这种忠于信仰与理想的勇气、这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并为之献出一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长征精神是“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途中,数不尽的英雄事迹纷纷涌出,他们值得被记载、值得被尊敬。纵然历程艰险,纵然环境恶劣,纵然敌我力量悬殊,英勇的红军将士却并没有向这一切屈服。他们扛起枪杆,挺直腰杆,坚信我们将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坚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战胜一切敌人!这种无论何时都不向敌人屈服的品质值得每位国人牢记于心。

长征精神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牢记党员的义务:坚守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能完成,与每位英雄前辈的集体主义精神密不可分,他们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排在最末,舍弃小我,顾全大局,这是一种格局的体现。作为英雄的后辈,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格局。

此外,长征精神还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长征可以说是超越人类自身极限的过程。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恶劣、粮食短缺……还有太多的艰险困难,每一条都足以让人为之恐惧。但我们的前辈却走了过来,穿着早已破烂不堪的草鞋,踏过重重泥泞沼泽,走向了胜利,迎来了光明。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更应该传承这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未来我们还会遇见新的困难,唯有坚守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再次创造辉煌。

最后,我们必须谨记,长征精神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长征的开始与当初我国的现实情况密不可分。但党和领导人却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围绕实际情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实事求是,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不脱离实际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道路,这其中包含了“求实”与“创新”的双重含义,值得我们深思。


心得体会

其实,无论是学习长征精神也好,还是学习其他任何历史上杰出有价值的事迹也罢,我们都不能脱离基本点——学习党史,铭记党史,从党史中找寻成长发展的真谛。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辈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财富。通过学习党史,我们可以重温自建党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不朽的功勋与辉煌的成绩。通过学习党史,我们可以加深对党的理解,才能更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知道,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习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时常回顾、学习党史,从中汲取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品质,促进自我的发展与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总结道,长征精神是坚信不疑的定力,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坚如磐石的合力,是坚强后盾的伟力,还是坚不可摧的强力。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不老去,让我们积极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让我们争做“长征”人!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团员和党员们,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波澜壮阔的长征,但是我们在各种资料和影视作品中都了解了那一段光辉的岁月,今天我们跟着梁宁宁老先生一起重走长征路,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2002年10月,身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的梁宁宁决心将这一埋藏心中的愿望化为现实,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了以骑自行车的方式重走长征路。他基本上沿着当年父亲梁诚所走过的长征路线行进,途经8个省,106个县、市,行程共6000多公里。一路上,他重访了沿途的长征战斗旧址、纪念地,寻访了一些当地的老红军战士,还在父亲当年驻扎过的地方流连过。多少次,面对当年父辈们留下的遗迹,他从心里发出这样的声音:父亲,您的儿子追寻您的足迹来了!


心得体会(三)

在梁老的带领下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长征人理想如炬、信念如钢,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这个“大”,对于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来说,就是革命理想。悠悠长征史,就是红军以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奏出的时代精神凯歌;漫漫长征路,就是红军用硬如钢的坚定信念为地球系上的最美丽的红飘带。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红军力量锐减,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长征过程中,红军要同凶恶的敌人、严重的饥寒、肆虐的疾病等进行殊死搏斗。然而,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必然成功坚定信念的鼓舞下,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这样一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队伍,看似羸弱不堪,实际上却是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革命队伍。他们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跨越重重关山,最终到达胜利彼岸。

迎难而上、坚韧顽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基因。人民军队历来有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长征这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演绎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观。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高山,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江河,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草地,以及天上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军的围追堵截,构成了这场闻所未闻的战争活剧的大背景。缺医少粮、弹药匮乏,日晒雨淋、风餐露宿,草根果腹、树皮充饥,是英雄的红军面临的艰苦卓绝环境。四渡赤水河,回旋乌蒙山,飞夺泸定桥,是战争活剧的精彩场景。红军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谱写了闻名世界的英雄史诗,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精神价值、永远砥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心灵磨刀石。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坚决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统一,是长征精神的突出特征。人民军队历来强调团结、维护统一,坚决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长征中,红军将士更是以铁的纪律维护团结统一,无条件地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使全党全军凝铸为具有统一意志的坚强战斗堡垒。长征期间,各路红军虽然独立实行战略转移,但在争取革命胜利这个总棋盘上,又都自觉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长征中各路红军的一次又一次战略策应行动,使长征成为形散而神不散的整体,从而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粉碎了敌人企图分割歼灭红军的图谋。

依靠人民、患难与共。坚持在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中发展壮大,是长征精神的鲜明特色。长征路上,红军所到之处,不仅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而且开仓济贫,帮助群众废除苛捐杂税,使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人民群众自发地起来做革命队伍的“靠山”,积极支援和协助红军作战,不少民众还参加了红军队伍。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下,党和红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御敌长城,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跟随长征的革命前辈一起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以长征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以积极的行动来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来。


心得体会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描述过长征:“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多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先哲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艰苦卓绝的历史环境塑造了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又使红军跨越了千难万险,走到中华民族抗战前线。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构成了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次传播理想的远征。在这次空前绝后的征途中,年轻将士们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万里长征。虽然前方困难重重,炮火猛烈,但他们为了革命甘愿现身,为了新中国不惧死亡,他们用青春的热情创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心得体会(五)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战斗员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他们中有唱着《红军青年战士之歌》的红二十五军,“差不多没有年逾十八的战斗员”,却以坚定的决心攻坚七里坪长达41天,终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他们中有萧华率领的少共国际师,清一色由少年组成,为掩护军委纵队渡过湘江殿后阻击,又以“生死存亡在此一战”的勇气,奇迹般地突破敌军的层层布防,顺利渡江。他们中有小红军组成的宣传队,队员们背着留声机走了上千里山路,直到所有的战斗终于停息,仍生机勃勃地播放唱片鼓舞战士们的精神斗志。他们燃烧自己的青春年华,用忠诚换来了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受到敌人重重阻挠、层层包围的中央红军,即使只剩两万余人,在翻越夹金雪山时,仍借黄开湘团长之口喊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同志们,老乡都说雪山是神仙山,只有神仙能过,如今我们上来了,岂不成了神仙!”是什么让战士们无数次跌倒又爬起?萦绕在他们心头的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坚定信念,这信念,只属于永远蓬勃向上的灵魂。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正因为这支革命队伍有着革命的精神,他们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敌人拦不住他们,风暴困不了他们。每翻越一座山岭、强渡一条急流,每夺下一个阵地、击退一次敌军,他们本就刚强的意志都因磨难而更加刚强。长征精神,归根到底,就是奋斗的精神,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身为青年的我们,更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杆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告诉我们,崇高的革命理想、顽强的战斗精神,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永远不能停息向前的脚步,要做一个真正的“长征”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