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简史》
领读人:谢思渺、陈桢桢、任丽红、雷鑫、王秋玲、徐启煜、金子嫣、王欢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谢思渺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这次的党史学习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思考,再次感受了“没有共产党员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这一历史必然和潮流。《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一章主要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中的第一部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各种力量的艰难探索,和第二部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时间顺序介绍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爆发,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
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承担者,这个任务,光荣的落到了先进生产力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党的历史,概括起来,可以说,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飞跃的历史,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经受各种风险和考验努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历史。党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自诞生90年来,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英勇奋斗和奉献精神,书写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部历史,无论从什么样的高度解读,对于党和国家,对于人民大众、对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中华文明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它既是以往历程的丰碑,又是开辟未来的起点。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动力。是建设学习型的党组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
现在都在说“百年之大变局”,依我看,1919~1921年中国历史上“云水怒,风雷激”的剧烈变动才更能体现真正的大变局,时势造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如日出东方,光照千秋。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历史的呼唤,是时代的产物,是偶然中的必然,是黑夜中孕育的朝阳,是千百个有志有识有牺牲精神的先进分子学思践悟的成果。学,翻译、引进、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宣言》;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炮声,平民政权的建立,促其在迷惘中找到出路,形成共识;践,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中抵制“巴黎和会”,反对旧学,到走向工农,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悟,组织起来,建党立党,追求真理,坚定信念,恪守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一旦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星星之火势必燎原。
当下,我亦认为,2021年正处于世界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相信拥有百年丰富深刻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把好舵,扬起帆,逆行而上,乘风破浪,把中华民族复兴之舟驰向辉煌彼岸!
第二章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陈桢桢
这一章节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任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著名论断。八七会议后,党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复和整顿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就发生在这一阶段,也正是因为秋收起义攻打中心城市长沙遭遇挫折,才有毛泽东同志又一著名论断——农村包围城市。
图1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的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因井冈山地区群众基础好,地势易守难攻,农业经济自给自足便于部队筹款筹粮,国民党对该地区的控制力量薄弱,便选择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抓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破裂的有利时机,全力进行边界党、军队、政权的建设。1928年4月下旬,毛泽东、朱德二人在井冈上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不畏强敌、不畏艰难,使根据地日益扩大。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纠正了党内错误思想的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图2井冈山会师
党的六大以后的两年间,由于党在工作中实行了坚决转变,党的组织有了较大恢复与发展。各地红军与农村根据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蓬勃发展,这一发展势头震惊了国民党统治集团,蒋介石集中兵力向各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围剿”,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土地革命的开展,使广大农民迅速分清了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极大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
图3反“围剿”战争中的红军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相继在东北多个地区成立抗日游击队,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然而,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动一再妥协退让,促使日本帝国主义更加无所顾忌地使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1931年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选举了缺乏实际斗争经验的王明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正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和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使红军在在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重挫,红军不得已开始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长征路。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3月下旬,南渡乌江,佯攻贵阳,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而后北上,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继续北上,最终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国红军主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22日,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图4红军长征路线图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由此开始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的诉求开始进一步扩大并在全国范围内蔓延。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高全体同胞书》,不久后公开发表。宣言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12月,瓦窑堡会议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式于党的任务的决议》。两天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使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然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并没有根本改变。张学良、杨虎城在向蒋介石要求抗日遭拒后,于1936年12月12日凌晨,采取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直抗日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的承诺。西安事变的合并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图5 《西北文化日报》1936年12月13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国内和平的来之不易,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压迫和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犯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毛泽东同志以其极富远见的战略眼光,对中国革命方向的正确把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军民同心,中国共产党对作风建设的不断强调,土地革命对农民利益的关注,让人民选择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这一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优良的群众基础;爱国知识分子以纸笔为武器为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以生命为代价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才换来了今日的美好与安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所有这些历史的痕迹我们都不应忘记,民族振兴大业需要我们当代青年人肩负责任,不辱使命,砥砺前行。
第三章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任丽红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1937年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企图重新瓜分世界,先后结为反共同盟,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经过长期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公然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怎样才能走向胜利?党从抗战一开始就提出了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党认为,中国是有力量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的,这种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广大人民中,只有动员和组织人民,才能抵御强敌,才能引导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扩大会议,这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财政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这是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纲领所阐明的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更需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发斗志、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雷鑫
1949-1956年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进行了“一化三改”,最终在中国国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其中,我对“一化三改”的印象最为深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灭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建立起安定的社会秩序,取得全国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改变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和官僚资本剥削的不公平社会状况,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49年-1952年间,我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大改造。这一时期我们党除了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外,同时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化三改”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同时,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化三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佳证明,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总之,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初步的工业基础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成就来之不易,我们要牢记历史,坚定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王秋玲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中,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7年的4.9倍。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这10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在1957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接着,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指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刘少奇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等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中共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有关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至今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无例可援的开创性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曲折中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奉献,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必定要珍惜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出积极的推动力!
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徐启煜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于党的十四大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党的十五大和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政治文明、先进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扩大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了。
回想起当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举国上下为迎接回归所迸发的火热情感像绚丽的火花永远定格在大家的记忆中。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胜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多年的时间也充分表明了,“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前溯改革开放40年历史,回望中国人民推进祖国统一的历程,我深刻认识到,“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是中国政府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新创造,是中华民族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通过本次学习,我认识到一定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心协力、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第九章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金子嫣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贯主张,表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决心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近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共同愿望、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我们要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了解党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强执着的定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担当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求真务实的态度、驾驭全局的能力,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确保了当代中国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发展,感召和凝聚了最广泛的人心和力量,从而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不停止、不动摇,这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应该长期遵循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平凡的历程、历史性变革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来之不易,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成功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面向未来,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实现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等目标。要按照新要求制定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就是高度自信的结果。因为坚信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才能坚定不移地围绕主题谋发展。自信是理性的产物,是成熟的表现,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牢固树立自信,就要自觉地下功夫学习、思考和研究,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有自信,才能真坚持。牢固树立自信,就要善于把握行动。无论困难大小,都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大方向;无论问题多少,都要把握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无论过程快慢,都要把握基本国情,认清国内外形势,权衡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需要广泛汇集力量,需要广泛增强自信,需要集中思想、精力和资源,坚定不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我们的自信,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美好前景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来自于我们自觉而有效的自身建设和履职实践。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的经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出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王欢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这本书,我对党从艰难建立到如今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光明未来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对当下正经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刻的感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下的理论成果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智慧结晶。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正确的新思想、新战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用五年的时间让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资本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变革,推动中国馆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内新时代,这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
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坚信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当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全新的视野和条件
“全新的视野”体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还体现在根据新的实践提出的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家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理论创新和政策举措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实践条件为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华民族即将复兴的历史方位,围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运用社会主义制度治理国家的能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条件为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指导思想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砍价本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理论基础;在制度属性方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主义,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奋斗目标方面,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孟;在战略布局方面,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在发展途径方面,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依靠力量方面,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制度保障方面,强调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领导力量方面,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又是;在精神力量方面,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在外部环境上,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提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发展方向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方向,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朝向共产主义迈进,是党的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这些论述构成了一个科学验证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人民践行“四个伟大”的最新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始终以党和人民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始终着眼于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国际上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既希望加快发展,有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既希望出台举措,又希望社会稳定国家安定,中国的做法和经验实实在在地位这些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启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智慧和方案,已经并必将继续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已经也必将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实践,孕育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定是引领这个新时代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