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下午,我院冯向东教授、贾永堂教授及20级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共12人,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参加了岳麓书院讲坛之专题会讲,本次会讲主题为“书院文化与大学批判性思维教育”。

会讲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指委委员肖永明教授主持,湖南大学谢赤副校长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我院师生到来的欢迎与感谢。
会讲首先由我院冯向东教授作了题为“书院文化与大学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报告。他认为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宝贵的思维品质,它们在人类的自由精神生产中产生、发展和流传。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中,思维品质不断提升,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在不断流传。他指出思想文化的批判与传承有赖于教育。任何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深层内核都依靠教育自觉的选择和传承,离开了自觉的选择与传承,任何一种流派、一种思潮都不可能成为传统而保存下来。他进一步指出书院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资源和精神财富,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国书院,在民族文化传统积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思维的批判性、批判传统的培育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一块值得挖掘的丰富宝藏。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批判性思维教育要不断扩大规模与提升水平,就需要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传统相融合,最终嵌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

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邓洪波教授作了题为“书院文化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报告。他梳理了岳麓书院从康熙到乾隆再到嘉庆年间,三位书院山长为代表的致学理念,认为书院文化实践中蕴藏着丰富的批判性思维成份,并指出这是历代书院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也是书院文化的宝贵之处。紧接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信息与电器工程分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章兢教授作了题为“批判性思维教育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塑造”的报告。他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测量作了深入讨论与剖析,认为批判性思维既是技能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并就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作以示范。
在会讲互动过程中,面对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理解等问题,冯向东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质疑与探究活动,且探究之后也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尤其在否定之后还需要推陈出新。就书院文化挖掘而言,冯向东教授指出,如果说大学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其所享有的自我“批判”及吸收特质,那么关于中国书院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建设提供哪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的问题,就值得我们研究。就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问题,冯向东教授建议,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意向,提供逻辑训练机会,更需要与学生讨论关于方法应用和方法反思等相关问题。就书院批判性思维的育人价值,冯向东教授认为,中国传统书院文化集教学研究于一体,兼具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功能,应努力挖掘这一宝贵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服务当下,续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关于大学的集体记忆;他也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博大,五彩斑斓,书院文化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要避免生搬硬套,同时要摆脱过分推崇经典言论的经学模式的束缚,批判传统因而也变得可贵——促进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破立总是相辅相成。新时代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先回到传统,不忘本来,同时面向未来,汲取外来,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批判性思维教育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会后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基于书院制模式的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合作做了初步商讨。
据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已举办10余次专题会讲,本次会讲由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岳麓书院共同发起和举办且取得圆满成功,它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领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