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全体项目组成员通报“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NACC)”结果,6月29日上午,在教科院504教室召开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教育增值研究”第二次项目组全体会议。会议由沈红教授主持,国际著名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专家、来自加拿大的董毓教授受特邀参会,本院贾永堂、于海琴、郭卉、彭湃、余荔等老师、外语学院都建颖教授、学生处林桢栋副处长、本院的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以及来自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相关教师,一共36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在每个与会代表简洁的自我介绍后正式开始。沈红教授简单回顾了自2016年8月17号项目批准公示至今的进展情况,引领大家回溯项目的申请、启动初心以及召开此次全体会议的目的和意义。张青根博士详细介绍了于2016年12月间进行的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工作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强调了项目进程中的困难和需要更加充分思考的问题。2015级硕士生罗靳雯汇报了调查问卷和样本分布的相关情况,一方面谈到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指出了调查自身的缺陷。然后,会议议程转到四项能力测评工作的通报。2016级博士生汪洋汇报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评,详细报告了参与测试的本学生的得分表现、测评题目的难度系数与区分度,并报告了信度与效度。其结果,得到了董毓教授的回应和肯定。2015级博士生李文平汇报了创造潜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测评工作,汇报了量表的拟定、三次预调查分析、量表的修改与斟酌、全国抽样测评中的学生表现和一些问题所在。2014级博士生胡仲勋汇报了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工作,内容同样是涵盖了量表的拟定、三次预调查、量表修改与调整、全国测评中的学生表现。后面两位发言侧重于毕业生就业问题。2016级博士生梁春晓介绍了本团队进行的本科生就业能力量表的研制工作,着重分析了就业能力量表的形成过程。2012级博士生、也是本校学生处副处长的林桢栋,介绍了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的阶段性成果,指出了数据的各种特征和问题。
短暂的休息后,沈红教授向全体成员介绍了该项目组拟定的83所高校的NACC测评报告,以及整个测评中的数据表现。沈教授特别讲到了测评中发现分学校、分学校群(985大学、211高校、4年制大学、4年制学院)、分学科、分地域的来自全国16省的15336名本科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潜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上得到的分数均值,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大家一目了然的认识到了本次测评的数据基本特征。
特邀专家董毓教授就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评部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主要讲了四点:第一,指出项目测评的结果与他预期的中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表现的一致性;第二,对汪洋汇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的难易度和区分度作了回应;第三,介绍了国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试情况,并与本次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第四,指出了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上和应用上的重要性;第五,充分肯定了本次进行的“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工作的重要性、规范性,结果可用性,等等。
最后,沈红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重点总结,并就项目的下一步工作,如团队重构、数据释放、文章发表、研究推进等工作进行了讨论。(俞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