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列学术讲座 第四场 孙彩平:认识论危机与德育研究的应对

来源: 时间:2020-08-11 点击量:



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列第四场学术报告于8月10日14:30在线上腾讯会议顺利举行。

此次学术报告的主题为“认识论危机与德育研究的应对”,报告人为孙彩平教授。孙彩平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亚太道德教育委员会委员(APNME),江苏省社科英才以及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德育原理、教育伦理、学校德育方面的研究。本场报告由我院刘长海教授主持,李太平副院长、张妍老师、孙婧老师携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线上讲座。

讲座伊始,孙教授便谦虚表示这次的报告内容是首次在公开场合汇报,自己的思考尚不成熟,讲座主题是她认为近几年需要深入反思和探讨的问题,希望能分享给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后浪们”,共同反思探讨。

孙教授的报告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德/教育的认识论困境是如何构成的,哪些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困境的存在。第二部分为孙教授结合自己与学生的研究经历,分享自己面对和克服困境的努力,提出了德育研究的可能性应对。

首先,孙教授阐述了当下中国德育研究面临的认识论困境。她指出,德育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背后需要认识论的支撑,研究者需加强对认识论的敏感来保持研究的自觉性。孙教授以新冠疫情为背景,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危机:一种是突然横亘在眼前的断裂性的、打击性的阵痛,这种危机促使人集中反思自己的生活世界;另一种则在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渗透进生活中,将我们的思维和生活带到另一个岔路。

孙教授强调此次分享的主题是后一种困境,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来自于我国传统的先天不足,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伦理中心的、实践倾向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是道出结论,较少关注“思之思”。第二个层面来自现代认识论本身的危机,即中国进入现代化后接受的西方认识论体系,已经遭遇了整体精神世界的危机——科学本身对思的遗忘。此外,现代认识论殖民带来了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文化之殇,当时间具有价值的质性后,线性的时间观念预设了悬梯式的发展模式,这赋予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以价值进步性,后发现代化国家不仅处于追赶状态,而且容易憎恨、遗弃传统,文化与精神也远离和鄙视自身。接着,孙教授指出,这种现代认识论的殖民使德育研究产生话题的同质化、内涵的消失、思维的消失的问题,并以“moral education”为例来解释中国概念被外来理论与概念“鸠占鹊巢”的现象。

随后,孙教授分析了德/教育研究的突破与可能。她指出,中国德育理论的建构任务包括关注中国儿童意义世界、探索中国德育问题、整理中国德育话语、提出中国德育命题以及形成中国德育体系的同时,还要实现德育研究的转向。在德育研究的可能应对上,孙教授提出了四个路径:第一,分析实证研究的困境与可能性,强调德育研究是科学研究活动、知识生产活动,也是一种主观意义世界的客观意义建构,并着重解释了实证研究的认识论前提;第二,谈及了田野研究的扎根问题,提醒学者注意中国教育田野不能仅仅是异域理论的验证地,理论与田野是存在对话与差异的,需要学者发现深层问题、给出深度阐释、凝练本土概念并提出有解释力的理论或学说;第三,在实践研究的理论担当上,要积极开展德育课堂与教学研究;第四,孙教授认为要建构中国德育理论体系,即中国德育思维与概念的理论化。

最后,孙教授向德育同仁发出倡议,呼吁大家要做有思想的经验研究,做有文化品格的实践研究,做有证据的理论研究,做综合经验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的中国德育研究。

在报告的交流提问环节,在座师生就认识论、实证研究方法、儿童道德发展等方面向孙教授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得到了耐心细致的回应。最后,李太平副院长和刘长海教授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精要回顾和点评,并再次对孙彩平教授的无私分享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强调我们要学习孙教授不断创新的精神,努力开拓研究新领域,赢得德育研究应有的尊严。报告在参会师生的感谢中圆满结束。


(图文:刘明洁 王莹)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