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列学术报告 第五场 蒋凯: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理论运用

来源: 时间:2020-08-13 点击量:


8月13日14:00,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列学术报告第五场学术报告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

本场报告的主讲嘉宾为蒋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香港大学—斯普林格比较教育研究丛书》国际顾问编委。此次报告由我院黄芳副教授主持,李太平教授、朱新卓教授、王小青讲师携近26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线上讲座。

图片2

报告围绕“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理论运用”这一主题,从理论的含义与价值、博士论文中的理论框架、博士论文中的理论运用这三个方面展开。

讲座伊始,蒋教授从哈贝马斯的《理论与实践》引出三对希望听众思考的关系:理论与常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思辨。何为理论呢?蒋教授首先从“概念-原理论”和“猜想-假说论”两个角度予以界定。紧接着,蒋教授援引波普尔的“理论成长的四段图式”介绍了理论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理论既是一种概念体系又是一种假说体系,并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例作以详细的解读。那么,社会理论有什么价值呢?蒋教授指出教育理论也是一种社会理论,其价值在于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科学解释社会问题以及沟通理论与实践。

IMG_256

随后,蒋教授指出,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应当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建构理论框架的过程也就是把感性现象概念化的过程。强调博士论文的关键点之一在于从众多影响因素之中抽象出若干关键概念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将其组织起来。同时,他也表示,理论框架的建构是比较困难的,需做到“充分与简单的辩证统一”。换言之,既要准确锁定、有力的说明研究问题,又要足够精炼、便于操作化。同时,还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在深入认识研究现象的基础上,找到关键要素并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研究者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

建立理论框架的重要性与意义何在呢?蒋教授以定量研究为例指出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提出研究假设,从而架通经验世界与概念世界的桥梁除定量研究外,质性研究及混合研究也需要理论框架,但一般来说,质性研究不需要研究假设,其理论框架一般又被称作概念框架图、分析框架;并以布迪厄《再生产》一书为例,指出“再生产循环示意图”就是此书的概念框架图、理论框架。此外,蒋教授特别说明,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开展的质性研究虽不需要理论框架,但也要同已有理论进行对话。

最后,蒋教授就博士论文中理论运用问题从两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其一,蒋教授援引陈学飞教授关于博士论文应有“六个意识”(问题、理论、方法、历史、国际、政策意识)观点,并结合多篇优秀博士论文说明,理论之于博士论文而言,是一种透视问题的概念工具,也即透镜(lens),有利于深入认识研究问题。同时就研究生普遍关心的“先找问题还是先找理论”问题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即应先找问题,再找理论,少数情况下同时进行,切忌先后顺序倒置,一味纠结于“找理论”却忽视了“真问题”的寻觅。其二是理论运用中需要注意的6个小问题,即:(1)理论的适切性;(2)理论的数量,一篇博士论文所运用的理论数量一般尽量不要超过三个,最多不超过四个;若单用一个理论可称作理论基础,若用多个理论,则应称作做理论视角;(3)避免生搬硬套理论;(4)避免理论之间的相互矛盾;(5)避免理论使用缺乏新意;(6)理论与材料分析相结合。

在报告的交流提问环节,我院师生就流派内部理论争议、场域理论的结构决定论倾向、理论对话的具体操作等问题与蒋教授进行了积极、愉快的交流。报告最后在李太平副院长、朱新卓所长、黄芳副教授对蒋凯教授的精彩演讲的回顾与诚挚感谢中圆满结束。(曾子涵)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