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李家成:中国班主任研究的教育学意义

来源: 时间:2017-12-18 点击量:

 

D3B0F

2017年12月15日下午三点,第211期喻园教育讲坛在学院705报告厅如期举行。在本次讲座上,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学系“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家成为大家作了题为《中国班主任研究的教育学意义》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李太平教授主持,刘长海、李伟、孙婧等老师悉数到场参加,我院硕、博士生更是积极参与,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

李家成教授结合自己学习、工作多年的亲身经历与研究成果,向在场师生多角度展现中国班主任问题研究的教育学意义,讲座内容生动,深刻隽永。

一、问题的提出

讲座一开始,李家成教授以国宝大熊猫何时成为我国国宝为例,对在场的师生们发问:在我国,班主任制度存在已久,那么关于对中小班主任的研究,是否会有忽略或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存在?随后李家成老师让学生讨论对于班主任的直觉印象,很多同学都谈到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顺势而下,李老师继续抛出问题:在新高考背景下,班主任角色岌岌可危,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为了论证答案的正确性,李家成老师具体列举了3位在班主任带领下,班级以及学生发展的成就。接着,以研究者的角度、研究问题的角度相对比,就德育素质教育怎样推进作进一步解释。

李家成教授认为,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发展、创新、提升,是离不开班主任的支持与理解的。学生的责任感、思维品质、成长自觉、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等素质的提升与拓展的需求,反过来也会让班主任具有愈发多功能,具备更强的教学和管理能力。

二、中外关于班主任研究

李家成教授首先介绍了新西兰学者Stuart McNaughton教授对中国班主任制的研究。Stuart教授着重研究了中国中小学的分科教学和班主任制度,并与新西兰的走班制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的班主任制度是有非常大的研究意义和存在价值的。

与此同时,李家成老师介绍了美国苏智欣教授对班主任制度的研究。苏智欣教授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美国小学教育的缺憾中汲取教训以避免走弯路,认清中美基础教育在教学上的差距和原因,千万不能让中国教师也陷入多科和包班教学的孤立困境。另外,美国小学教育中有许多值得中国学校借鉴的地方,比如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但包班教学的模式是其致命的弱点,具体的改进方法值得两国的学者共同探讨。

随后,李家成教授也推介了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如美国校长Vincent通过访学描述了对中国班主任的感受,以及Linda Darling-Hammond教授及其团队都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三、回到中国教育

在这一部分,李家成教授向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他多年来有关班主任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感悟。

“班主任-班级-班级建设”作为一种“教育存在“,与教育学存在必然的联系。

班主任作为教育学的学习者、体现者、创造者,与教育学的关系密切。

班级是中国学校教育的细胞,是理解学校教育的钥匙(学校教育学,教育领导学)。

班主任是中国教师的代表,应理解中国教师(教师发展,学生发展)。

班主任是中国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关键人(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

班级建设是中国式的教育过程,有其特殊的方法与评价需求(中国教育传统,教育评价学)。

李家成教授通过研究提出,中国的班主任制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他认为“班主任”不是简单传统上所认为的单一的建议者、指导者、引领者,而应该是统筹合一,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身份。他鼓励有教育学背景的老师和同学进入到班主任的研究领域中来,鼓励研究不同教育阶段的研究者能认识到班主任制度的重要性。

在最后的自由提问环节,现场师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针对该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李家成老师兴致勃勃地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逐一给予了解答和进一步的探讨,现场气氛活跃。最后,李太平老师就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鼓励师生共同努力,在有关的学术研究上有所作为。(吕俊娜、李海月)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