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刘献君:守住根本,不断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中的若干节点

来源:admin305 时间:2017-04-13 点击量:

2017年4月6日,喻园教育讲坛第200期在学院705报告厅如期举行。作为喻园教育讲坛具有节点意义的一期讲座,曾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的我院博士生导师刘献君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守住根本,不断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中的若干节点”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柯佑祥教授主持,学院董晓林书记、沈红、陈廷柱、贾永堂、陈敏、陈建文、郭卉、雷洪德、张俊超、彭湃、李函颖、魏署光等老师悉数到场,我院硕、博士生更是积极参与,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刘献君老师结合自己在华科学习与工作多年的亲身经历,以及对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的系统思考,向大家真实地展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关键节点,讲座内容生动,意义深远。

“学校要重视发展历史的节点研究”,刘献君教授引用丁烈云校长的这句话作为讲座的开场白,指出校史研究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刘献君老师从学生时代到现在,学习、生活、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对华科大的发展与变革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刘献君教授首先回顾了华科大的发展历史,即1952年建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响应国家发展需要,合作并校为华中科技大学。在这65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抓住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不断创新,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刘献君教授以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轴线,凝练七个节点展开重点讲述,详细地展现了华中科技大学从创校之初到发展壮大的生动画面。

校长力排众议选择校址,为学校发展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建校初期,查谦校长高瞻远瞩,为当时的华中工学院(今日的华中科技大学)争取了背靠喻家山、东临东湖的关山校址,虽然远离武昌城区,交通不便,但没有噪音、污染,空气清新,寂静自然,环境优美,适合学习。纵观1949年以来所建的高校,在扩建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屡遭冲击,而华科大校址选择的先见之明使校园文化不至于断裂,多年的文化积累得到传承;并且华科大一体化校区的设置,便于多学科交叉渗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实现学科交叉发展。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师资和教学水平。1956年开始,国家开始重视科学研究,高校也于此时开始摆脱苏联模式,进行自己的探索。在这一关键点上,华中工学院的领导顺势而行,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零年的综合规划》,提出五年工作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实现这一方针的中心环节就是“补充、培养、提高师资”。根据这一方针战略,学校采取了众多措施:通过学习讨论,认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探索适合的科学研究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在多种方式上,由高水平教师带头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在老教师指导下,青年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科学研究任务;并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将其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起严格的教学研究制度。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运动和大跃进,这份规划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实施,但对于华科的历史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创办理科、文科,向综合性大学迈进。“文革”结束之后,国家和高校开始反思52年的院系调整。1979年,朱九思先生带队去美国、加拿大、日本考察,发现这些国家的一流大学都是从单科、多科、发展到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在培养高素质的精英人才上,综合性大学优于单科学校。回国后,朱九思先生在华中工学院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首先查阅、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统一思想认识,达成了“没有理科强大的支持,就很难成为高水平工科;没有文、理、工等学科的渗透,难以培养优秀人才”等共识。同时积极争取教育部领导的支持,创建理科、文科,增设工科。建设研究所,集聚人才,多形式多渠道招生。在这时候,师资就成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刘献君老师在这里特别强调,“学科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而学科建设是一个中国特色性的概念。”为了解决师资的短缺问题,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审时度势,“广积人”,大量引进教师,并且诚心聘请名家兼职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科建设;为了解决师资的质量问题,对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明确要求中青年教师补修足够学时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还创办了一系列学术刊物,加强各学科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高等教育学校发展中是具有改革性、创造性和突破性的。

率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理念创新。刘献君教授提出,“大学是理念组织”。大学的理念会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变化。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时,一方面对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八种有效方法;与此同时,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形成和推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在整个文化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教育科学研究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本校发展的意义在于: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提升了学校的声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文科建设和发展。

学研产三足鼎立,以服务求发展。我们的大学的发展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有了新的要求。此时,周济校长提出了“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是根本,教学是基础,科研上水平,产业出活力。建立起了“三个层次、三条主线”的网络式发展体系,如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组建驻外研究院、创新创业三级实践模式等等。

优选并校方案,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为响应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号召,华中理工大学精心谋划,抢抓机遇,积极推进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筑学院的合并办校,着力开展强强联合、近邻联合,实现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善,学校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启了华中科技大学发展的新时代!

举办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推进国际化走向新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提出从“举目无亲”到“朋友遍天下”,进入21世纪学校提出了国际化。以2012年举办第一次“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为标志,华中科技大学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阶段。学校国际化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由于举办东湖论坛、实施“三个一流工程”等,现在学校共有“入选者”36人,“计划入选者”103人。仅2012年至今的五年内,从境外引进的博士达222人。他们正处于学术创造的高峰期,熟悉本学科的世界学术前沿,具有团队意识,带动了学术研究和学科团队的形成,加速了国际化进程。

“纵观学校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不仅能够抓住关键的发展节点,而且团结一致,代代相传。在历届党委领导下,校长们既有自己的创造,又能继承前人的理念,不断推进学校发展。”刘献君教授对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的上述深刻感悟,对当下“双一流建设”不啻为一场及时雨,意义非凡。基于华中科技大学六十余载的发展历程,刘献君教授启迪在场的师生们谨记人生箴言——“学校发展有节点,人的发展同样有节点。我们要把握好自己发展的关键节点。”

在提问环节中,现场师生积极参与,贾永堂老师和沈红老师等针对该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同学们也踊跃发言。刘献君老师兴致勃勃地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逐一给予了解答和进一步的探讨,现场气氛活跃。最后,柯佑祥老师就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呼吁大家树立节点意识,善用节点,巧用节点。(吕磊、向春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