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刘华杰:民间科学—博物人生(living as a naturalist)

来源:admin305 时间:2015-12-10 点击量:

12月7日晚,由我院承办的科普人文讲座在华科东九教学楼C103准时开讲。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天地之大美,与博物人生”的讲座,湖北省科技馆的老师,我院师生到场参加,现场座无虚席。

刘华杰教授首先向大家分享了一些照片——夏威夷,长白山天池,玄武岩节理,胭脂花,蓝刺头,金莲花等,让大家身临其境于“天地之大美”,紧接着刘教授提出了讲座要讨论的一门学问:博物学。

刘教授讲到洋人认为“自然全美”:加拿大哲学家卡尔松(Allen Carlson)的肯定美学(positive aesthetics)提出环境美学的新见解,哈格罗夫(Eugene Hargrove)的进一步说明大自然无负面审美价值,大自然从来不丑。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观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提到审美与认知的同等重要。对于自然审美,刘教授认为自然提供了可能,欣赏它便完成了审美;对于科学认知,刘教授提出人们知道科学定律却不知道自然定律,自然定律不能修改,而科学定律不是纯主观或纯客观的。刘教授通过多角度的阐明洋人和庄子的美学观点,引入博物学的演化论——美在于长期积累,而缓慢的演化能够形成精致的美——分形几何学可以区分人工与自然之美。

博物学大致对应于Natural History,博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四大传统之一,因为被主流科技界抛弃如今衰落了。对于什么是博物?刘教授认为是通过观察,分类,理解,完成对自然的审美和认知。他向我们分享了怀特式的博物——阿卡迪亚型,并分享了《研究我们自己的家乡》,向大家呼吁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像怀特这样的博物学家活着。

接着刘教授讲到自己创造的Living as a naturalist(博物人生)一词,并分享了创作《博物记行》《檀岛花事》《燕园草木补》的趣事。对于自己的书籍是否足够专业的疑问,刘教授认为职业博物学家通常也是科学家,普通百姓可把博物的乐趣放在首位。博物过程可以利于理解“适应”概念,认同“共生”理念,促进人类和环境友好。

对于普通老百姓如何博物?刘教授分享了自己博物的过程,第一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博物的不二法门。第二步,向中外的博物学家学习,许多优秀的博物学家都是科学家,第三步,进行博物学文化实践,尽可能从局部做起,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何重启我们的博物学?刘教授认为首先要理解、赞美大自然的自然演化,定界“新博物学”:继承传统博物学的一些方面,去掉其中猎奇、占有、掠夺的成份,充分考虑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博物情怀不应当拒斥数理科学、还原论科学等成就。

从生态,科技伦理的角度,刘教授提出博物学不特别看重快速,应当讲究适应。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面性角度出发,刘教授列举出我国一些案例,总结我国发展要适当节制,中国知识分子要有全球眼光。最后,刘教授借用楼宇烈教授的“师天地心广大 , 顺自然致中和 ”和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引出博物顺生的观点——“我们博物,我们好在”。 (刘文婧)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