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彭湃: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60年的回顾——兼论对高等教育评价学的启示

来源:admin305 时间:2015-10-12 点击量:

   2015年10月8日下午,喻园讲坛第172期在教科院705室举行。本次讲坛的报告人是学院青年教师彭湃博士。广大硕博士研究生,雷洪德、余保华、李函颖、郭卉和李伟等学院教师都参与了讲座。

彭老师首先展示了此次讲坛内容的提纲,主要包括教育评价学简介、教育目标简介、分类学之来源、1956年版分类学阐释、对分类学的反应、2001年版分类学阐释、分类学框架下的评价、分类学对于评价的意义及研究展望等方面。

首先彭老师提出了研究分类学的意义所在,并且要求大家在听的时候更多的伴随着思考;紧接着论述了教育评价对于教学改革的意义以及何为教育评价学。在教育目标中,彭老师讲述了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两种类型,指出结果目标更能反映教学的本质,并进一步将其分为行为目标和内隐目标,且分别举例阐述。

随后,彭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分类学的来源,引出1956年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方面。彭老师结合初版的教材,举出例证,详细阐述了上述六个分类的内涵。知识包含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务的方式方法的知识、普遍原理与抽象的知识;领会包括转化、解释和推断;分析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综合包括开展独特交流、制定计划或操作步骤、推导出抽象关系;评价包括根据内在证据来判断、根据外部准则来判断。之后,彭老师还阐明分类学的预先假设,针对当中的假设引导大家作出批判性的思考,对于上述分类学的缺陷或问题,给了大家5分钟休息和思考的时间。

接着,同学们对初版分类学的缺陷和问题进行现场讨论。彭老师随即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从大的宏观维度和具体的方面分别讲述了对于之前分类学的一些批评和质疑,从而引导出2001年版分类学的由来。2001年版分类学用矩阵结构把认知过程维度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随后针对这种改变,对比于1956年版的分类方法,彭老师展开了全方位的对比。指出这种修定包括名词变动词;单一维度变矩阵结构;知识作为单独维度,增加元认知知识类别放弃了累积层次性的约束;评价与综合次序变换;除评价外,增加了对于学习和教学的指导。另外还阐明了作出这种修改的原因,以及它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分类学与评价的问题,彭老师以2015年教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为例,分析和研究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试题过于注重低阶学习的问题,同时对于比基础教育以及教材编制的现况,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分类学在基础教育评价和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关注度以及应用有如此大的差异(而分类学原先是为大学考试而设立)?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彭老师也表达了自己认为的可能原因,并指出这是一个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最后他列举了分类学作为分析框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可能的用武之地。

最后,彭老师引用刘献君老师对于我国大学考试缺陷的若干观点。他指出,“教育评价是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当前教育评价学在高等教育研究中还属于萌芽状态,而教育评价学与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课程与教学联系非常紧密。他欢迎有兴趣在高等教育评价学开展学习和研究的学生加入他的教育评价学研究小组。(熊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