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9点,148期喻园教育讲坛在教科院501室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小微作题为“关于教育现代化评价及推进的思考”的精彩报告。我院贾永堂教授主持报告会。
杨小微首先梳理了“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定义。“现代化”是个横跨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其本质是现代性生长的过程和结果,其核心是理性。要全面理解“现代性”,除高度弘扬“主体”和“理性”外,还应包括民主、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教育现代化”的概念是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作“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时首次提出的。其内涵的核心是变革和发展,且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是一段由“面向”到“走向”再到“走进”的旅途。“85决定”为教育现代化扫清了外围障碍;“93纲要”列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表;“2010纲要”和“2020纲要”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这四个文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针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探讨价值,为决策提供参考的价值,更有利于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开发及建构是迈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杨小微强调,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是“教育综合入学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发展水平。在构建及优化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过程中,要从教育形态的变迁状况与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情况这两个角度去考察。指标的提炼可以通过分析现代教育特征或借鉴CIPP模式分析教育现代化现状两条路径来实现。如国外的OECD2011教育发展评估指标,UNESO全球学习型城市关键指标等。我国教育现代化指标的核心目标定位为“现代化”,分为投入、机会、公平、质量四类指标。杨小微指出,通过对沪苏浙粤四省市教育现代化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四省市所拟定的教育现代化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省情,指引实际工作;但是仅有宽泛的一把设计原则,缺乏较为规范和专业的设计程序,同时区域色彩突出,难以直接运用于国家层面。杨小微通过比较PIZA考试成绩的国内外差异,给大家介绍了“绿色指标评价”,这种学业质量评价指标是由研究者对成绩差异的冷静反思得出的。“绿色指标评价”共有10大指数,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感受和需求。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工作,杨小微以成都和江苏为例总结了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现代化推进“三步走”的达成度。虽然两省市的目标均是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仍有历史欠账导致教育非公平非均衡状况,城市化进程加剧教育公平化诉求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给教育现代化造成阻碍,同时还会面临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校际均衡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创建学习型城市/中小城镇如何构建教育体系等挑战。
东部地区在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推进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东部地区的“均衡发展”有别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有着“多样化”的显著特征,属于“多样化优质均衡”。均衡发展是一个逐级加强的过程,具有从低水平均衡到高水平均衡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每一个学生能够接受均等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且每一阶段都有其相应的途径与举措。杨小微针对如何达到高级均衡介绍了几种典型发展模式。包括委托管理模式。即“发展中学校”与优质学校自由“联姻”,达成委托意向,最后由政府买单;名校集团化模式。即名校和各校之间既有统一的协调和管理,以保证同样的教育品质,各校之间又相对独立,追求各自的办学特色,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优质学校多校区扩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校多区模式。这种模式利用品牌效应,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能促进原来存在差异的学校得以均衡发展,有力地推进教育公平。东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应谨记以“提升相对弱势”为重心,以满足多样化高端需求为主旨。
于报告结束之际,杨小微就在座学生所问该如何真正实现管办评分离,及硕士论文该如何着手于教育现代化研究等问题做出了回答,现场反响热烈。(尹婷婷 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