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李红:为什么女性的情绪障碍多于男性

来源:admin305 时间:2014-01-16 点击量:

    116,喻园教育讲坛第144期开讲。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红教授作“为什么女性的情绪障碍多于男性”的精彩报告。我院师生积极参加,气氛活跃,报告会由副院长陈廷柱主持。

李红首先为大家讲述了几个负性情绪的相关实验研究,指出负性情绪是情绪障碍的诱因。情绪是以生理唤醒水平,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以及主观感受的变化为特征的生理心理过程。情绪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也具有显著不同的强度差异。李红认为情绪强度及感受性长期未得到关注研究。在以往行为研究和ERP研究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可以得出:个体对负性情绪存在加工偏向,相对于中性和正性刺激,人脑对负性刺激更加敏感。针对人脑如何加工负性刺激的强度信息,他假设:不同效价的负性事件对人们生存的影响不同,极端负性事件比中等负性事件带给人们更多的威胁,因此,人脑对不同强度的负性刺激敏感。相反,人脑对不同强度的正性刺激不敏感。通过双向选择范式,他得出与自己假设相符的结果——负性情绪强度效应。在负性刺激条件下,不同刺激强度下的脑电波N2出现了无序变化。极端负性条件下的脑电波P2最小,潜伏期最短,个体更迅速察觉到极端负性刺激,此时N2最大,占用了个体更多的注意资源。而正性条件下的脑电波基本重合。也就是说,人脑对不同强度负性刺激的情绪反应不同,而对正性刺激的强度变化相对一致。这也就是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总是相似的,而不幸则总是各不相同的。”

已有学者证明人类大脑能够自动化加工情绪刺激效价差异,结合以上结论,李红随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负性情绪强度效应是自动加工吗”,通过实验得出:人类对负性情绪事件效价强度的敏感性具有稳定性,具有不依赖于注意资源的特点。换言之,负性情绪强度效应来自于自动化加工,于是进一步可以推论:该效应和进化关系密切。运用类似的实验范式进行的研究还有负性情绪促进新异性刺激加工的实验:由于极端负性刺激威胁到人类安全,因此得到优先加工,使个体能够迅速识别和评估环境,维持个体的生存。总之,负性情绪感受性促进了新异性加工。

在一篇引用次数达1000多次的文章“抑郁的性别差异”中写到: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女性发生情绪障碍的比率是男性的23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障碍易感性。以往关于女性情绪障碍易感性发生机理的研究大多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关注的也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作用,而实际上,情绪障碍的罹患更多的是与个体对情绪事件的易感程度有关。李红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着力探讨负性情绪易感性的性别差异。从四个方面出发研究:一是行为控制过程的性别差异性研究。由于克服优势反应倾向需要较强的行为控制能力,通过实验让被试塑造优势反应,再通过反应准确率和脑电图来判断男女在克服优势反应的差异,实验发现,女性在行为控制方面比男性更迅速,更准确。这一方面是行为恰当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女性对自己的压抑更多,更容易会导致心理问题或者情绪障碍。二是相对于男性,女性对中等和轻微负性情绪刺激更加敏感。同样的中等负性情绪刺激呈现给两性被试,男性中只有38.9%感知到该刺激,而女性则有61.5%感知到该刺激。相比男性,女性更难忽视低强度的负性情绪信息,更容易受低度负性情绪事件的困扰,而这也可能是女性具有高的负性情绪易感性的重要原因。三是运用双选择范式证明了女性对中性突发性刺激也会产生类似的负性情绪刺激的大脑反应,而男性则不会。四是女性对新异性刺激的大脑反应更加敏感,根据这项研究也可推出女性对于突发性的负性刺激同样更加敏感,这也使得女性更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从而更容易罹患情绪障碍。这一系列研究都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情绪障碍提供坚实的实验事实。

在后续的研究中,李红将重点放在了青春期对女性负性情绪易感性程度高的影响上,他认为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增强了女性对负性刺激的情绪易感性程度,降低了男性对负性刺激的易感性水平;青春期减弱了个体对愉悦刺激的敏感性,且这一敏感性的减弱女性大于男性。这很可能是女性高情绪障碍发生率现象从青春期开始出现的重要原因。

李红还简单讲述了大脑基础,女性较多的情绪障碍可能和女性的OFC(前额叶)体积与OFC-amygdala(杏仁核)神经联系有密切关联。另外,外倾个体对中等情绪刺激敏感性也比较高。

报告结束后,李红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探讨。(尹婷婷 刘晶)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