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标志研究

来源:admin 时间:2013-04-02 点击量:

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标志研究

李国杰  关嘉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  210161)

  要: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拓展高等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功能,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形式等结构体系,合理配里高等教育资源,构建和谐高等教育生态环境。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大众化条件下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国杰(1955),男,沈阳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文章来源:《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960-63

 

区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要把区域高等教育置于区域社会生态系统之中,以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与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动态发展为目标,通过调节、控制,创新等手段,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系统发展需要的满足,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为区域高等教育系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

一、拓展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提高对区域经济适应性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既具有教育所应具有的功能,同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

1.区域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在其最初阶段就具有的功能之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l)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对社会政治的直接作用,充分利用教育传播有利于社会政治巩固和发展的思想和舆论,避免消极影响:(2)担负着培养公民高度民主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的民众意识,以及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健全的责任:(3)培养造就政治人物和治国人才,以促进社会稳定、完善和发展,使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4)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会对社会的各种政治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有力地促进区域社会各要素和谐、平衡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2.区域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在科技发展、社会生产现代化和人们的教育观念演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愈快,社会生产现代化程度愈高,这一功能愈突出。我们看到,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在起着不可忽视的变化。过去,教育滞后于经济,被动地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现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

“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发展。”日本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短期内迅速崛起,教育先行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区域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愈加突显在:(l)高等教育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功能:(2)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支持的功能:(3)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有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的功能:(4)通过思想理论研究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影响,并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对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产生促进和协调作用等。

3.区域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发挥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基本方式。高等教育不仅在传递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还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信仰,传递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与建设精神文明氛围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区域高等教育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l)继承、传递、发扬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发展:(2)创造、更新文化,鞭挞扬弃糟粕文化,扶植新兴文化,促使文化的变革:(3)促进可再生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为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奠定坚实的人文社会基础:(4)吸取研究世界优秀文化,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优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1.区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使我国高校初步架构起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首先,政府宏观管理。政府对高校的管理逐步做到由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向综合运用规划、拨款、评估等管理手段过渡,并做到:(l)政府良性地运用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立法来协调指导高等学校的发展,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平衡、相适应,并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在社会中的应有地位,保护高校的合法权益不受其他社会部门的侵害:(2)政府要充分发挥拨款、筹款等管理手段的作用,解决高等学校财政的需要,并以此发挥政府对大学的导向作用:(3)政府应设立对大学办学质量、水平、方向的权威评估机构,以监督、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4)通过制订各类高校的设置标准和审批新的高校建立的手段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控制:(5)制订大学干部任免标准,以此作为高校自主选聘校()长的主要依据,并据此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其次,市场适度调节。体制创新的重点是解决市场调节的领域与方式。第一,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不断扩大教育投资渠道,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体制。第二,通过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举办民办高等学校、公办学校改制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使民办高等学校、或者以民办教育机制运作的高等学校,更加快速发展,从多方面吸纳社会资金投资于高等教育。第三,改革用人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推进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带动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高校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应在政府规划、拨款和信息等宏观指导和调控下,通过市场的调节发生作用。第四,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加快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高校在科研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上,应把学术原则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社会广泛参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办学既要讲社会效益,同时还要提高经济效益,而学校运行中的投资效益、成本核算、效益考核等等就需要社会中介机构的介人。另外学校的某些方面可以按照产业方式运作,例如校办产业、后勤社会化等需要有更多的中介机构参与。

最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办学,能不能变为现实,将取决于学校是否能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并主动适应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变化的机制,这种机制需要一整套组织、制度以及运作系统与程序,这是学校自主办学体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处理好校内决策与校外参与、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和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等几个关系。

2.区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优化

首先,推进区域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指以规范科学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学术管理制度为核心的一种大学制度。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l)独立自主的大学法人制度,即把大学人格化,把大学作为一种法人,明确其独立法人地位,使之成为民事权利义务的主体:(2)面向社会的办学制度,即大学具有充分的办学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规律,自主确定办学理念,选择教育模式,制定发展战略:(3)崇尚学术的教授治学制度,即大学要崇尚学术,尊重教授的教学权力,树立和保护严谨治学和执教的权威,构建良好的师德师风:(4)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制度,即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鼓励民主参与,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5)公开透明的公众监督制度,即建立适当的机制,把阳光工程转化为制度,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和质询。

其次,优化以学院()为中心的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以学院()为中心,是指学院()在学校总的目标、原则指导下,拥有足够的与其担负的责任、任务相一致的权利和相适宜的利益,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这一管理体制,更符合管理科学的原则及教育的自身规律。以学院()为中心的校、院两级管理,目的是使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由学校向学院转变,拉近办学资源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距离,充分调动学院一级对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我发展的新的办学模式。在二级管理体制下,学校的职能转变为宏观的统筹规划与资源调控、重大人事任免、对共性的事务进行有效整合和管理,以及其他涉及到全局性的对内对外重大事务的处理,以保证学校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效益:机关职能部门面对学院()时,要更多地强调服务与评估的职能。

三、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实现结构内在发展的合理性

1.区域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

由于高等教育总量规模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人口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区域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这符合“适度发展”的原则。适度发展的“度”,既指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主要表现为GDP的年增长率,高等教育发展应以此为基数:另外也要考虑教育能够承受的程度。有学者对美、英、日、韩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趋势、波动振幅等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后认为,以上各国近50年来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扩张均略快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如美国1947-1995年高等学校学生数年均增长3.8%,略快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3.2%,学生数与GDP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7。日本、韩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9,也呈高相关。另外,这三个国家高等教育跨人大众化阶段之后,其学生数年均增长幅度基本处于0-10%之间,呈小幅波动的稳步快速发展态势。其次,要考虑到我国各区域人口基数增长与减少,年轻型人口结构规模不断变化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影响,来确定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度”。以辽宁为例,据预测其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2008年仍呈迅速上升的势头,达到335.4万人,之后,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到201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285.3万人。据此,2008年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适当的“度”应控制在年均增长7%-8%:之后,则逐年下降。

2.区域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人才的需求,未来区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适当压缩专科生规模,稳步提升本科生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辽宁为例,预计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到2010年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在校生比例大致为:1:4.4:3.6。为此,要充分考虑其发展策略:首先要把建设研究生教育强省作为今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大力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其次要稳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规模,甚至要开展培养少量的职教研究生,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相对应的包括职高一专科一本科一习傅胜教育的职教体系。

3.区域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区域高校科类结构调整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以辽宁为例,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先扶持、重点发展直接为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群服务的专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二是要加大专业改造和建设的力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专业的发展,改造装备制造、农业、冶金、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行业的专业。要压缩传统学科规模,使其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减少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长线专业: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传统专业,要更新教学内容:对于重复设置过多的专业,通过撤并和改造专业方向来进行调整。三是要加大与区域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和WTO相关的专业,如现代流通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会展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四是要在学科专业调整中高度重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的关系,大力推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的学科专业融合。

4.区域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首先,增加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和种类,构建形式多样的非正规高等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更大。可以预见,随着区域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形式将主要不是增加普通高校类高等教育,而主要是增加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开放大学、网上大学、虚拟大学等远距离教育机构。其次,必须针对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力量极其弱小的现状,大胆探索区域高等学校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要以转制和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两种方式同时并举的超常规发展战略,创新办学体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形成以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并举的多样化的所有制格局。

四、合理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高等教育资源通常是指维持、组成、参与并服务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广泛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力等。”由于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求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1.缩小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地区性差异

我国高等教育已形成国家、省、中心城市三级办学,国立大学、公立大学、民办大学三足鼎立,中央、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格局。要缩小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地区性差异,就要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在国家、省(市、自治区)两个层面上进行调控。

国家层面调控。主要目标是:(1)国家制定有关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法律,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会同中央其他有关部门,制订有关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利用立法、经济、行政等手段调控全国高等教育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2)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目标,向各国立大学分配教育资源,实行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分配:(3)支持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防止国内不同地区配置的高等教育资源在数量上、质量上差距过大。

(市、自治区)级层面调控。省(市、自治区)级层面调控担负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主要任务。省(市、自治区)级政府要根据本行政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布局、人口结构、科技结构,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化。特别是要解决各类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问题。

2.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合理组合区域高等教育资源

首先,区域高等教育的投人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努力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逐步使高等教育产业的潜在市场转变为现实市场,为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和宽松的经营环境。其次,合理组合高等教育资源,增加人力资源投人。我国同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财力、人力的投人都偏低,但是两种投人中,人力资源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对高教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大。因此,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在未来几年的配置中应当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人,重点是吸引人才,增加专任教师的数量。第三,资源分配应“公平”、效益”兼顾,以“效益”为主。教育资源宏观分配和微观分配都应该摒弃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大锅饭”、“铁饭碗”等平均主义作法,既坚持教育资源由政府统筹的原则,又坚持“公平”、效益”兼顾,以“效益”为主的原则,提倡合理竞争。第四,促进高教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一是对高校的公共设施实行开放式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在区域的省会或中心城市,高校、科学研究机构比较集中,要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实行资源共享。二是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再次,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考核、分配和人员流动机制,挖掘资源潜力。

五、构建和谐区域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创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保障系统

和谐的生态环境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学者李化树的阐述,区域高等教育和谐的生态环境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学校的校园规划、景点布设、绿化美化、清洁卫生等。将学校建成一个优美、开放、和谐、向上的具有浓厚教育氛围的教育生态群落,合理调节各种环境要素,使之更体现出学校的校风、学风。因为这是学校长期积淀下的一种传统精神,它蕴存于校园文化的深层,是学校的主体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产生,并反过来又作用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的校园主体的意识,对师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使之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规范生态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哲学、民主与法制、社会风气习俗、宗教信仰、艺术、体育等环境。这一环境是高等学校生态环境中的核心环境,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中心,有效地发挥教育的生态功能。再次,社区生态环境的优化。社区生态环境属于教育宏观生态环境的范畴。教育的宏观生态环境首先最大的范围是生态圈,其次是世界上以各个国家为疆域的大生态系统。高等学校处于社区生态群落之中,因而与社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与社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得到顺利、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l]谈松华.体制创新与高教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2,(5).

[2]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国瑞.论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3,(9).

[4]李化树.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高教文摘,1998.8-9.

[5]刘根正.省级政府统筹与高校自主办学的协调[J].江苏高教,1995,(5).

[6]傅毓维,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及优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