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湖北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分析
马廷奇 王 艳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武汉 430070)
摘 要:湖北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在发展过程中,其规模、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湖北省高等教育的整体规模、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湖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湖北省:高等教育:规模:效益
作者简介:马廷奇(1968-),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王艳(1979-),女,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xjj2005027。
文章来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卷第5期76-95页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的执政发展理念。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注重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注重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时代特色相统一,在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湖北省高等学校的整体规模、结构进行分析,阐述了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审视湖北省高等学校的规模、结构的改革与发展。
一、湖北省高等学校的规模、结构状况分析
1.湖北省高等学校的规模状况。湖北省科教发达,素有兴学重教之风,是全国三大教育中心之一,其高等教育事业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地位。1998年开始,湖北省一批高校发挥区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合并办学,随着一批综合型、多科型大学的组建,使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目前,我省共有8所部委直属高校,77所省属高校,另有31所独立学院。不少学校已实现了万人以上规模。据统计,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由2001年的34. 66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100余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由2000年的2.43万人上升到2005年7. 33万人,在校生规模在全国排位第三,年均增长率高达19. 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14%上升到2005年的23. 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由2000年的8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4.49亿元,年均增长16%。[1]连续的扩招和规模扩张使我省高等学校学科实力和水平显著增强。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4个,新增硕士授予单位6个,新增博士点97个,新增硕士学位点157个,建立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仅3个),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全国现有11个,在全国排第三位,新增数全国排第一位),启动并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41个,省级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20个,高校科研经费2004年达到20.7亿元,是2000年的2. 4倍。[2]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由2000年的1所发展到2005年的10所,其中1所升格为本科,实现了我省民办本科高等教育零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湖北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学校综合实力较强,出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委属重点大学,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在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91所高等学校中,湖北就有6所,仅次于北京、江苏和上海。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湖北高校的办学水平在不断上升,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但是,排除教育部直属的规模较大的院校外,省属高等院校的70%以上平均规模不足,湖北省高等教育中省属高校存在着明显的结构缺陷。这些缺陷表现为: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专业设置重复和陈旧、培养层次低、资源配置分散、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下面就我省高校整体规模和分布情况分别做比较:
从表1来看,湖北省普通高校规模在全国居于前列,各项指标特别是研究生的总体规模都大于我国中东部的几大教育大省,如湖南、山东、河南等,但与北京、江苏等教育强省(市)相比,湖北省在教育规模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毛入学率方面都相差甚远。从表2来看,湖北省各地方高校规模发展不平衡,武汉市占了全省40%的高校,囊括了全部8所部属高校,在校生是地方高校的60%,特别是校均在校生几乎是地方高校的两倍,这说明湖北省省属高校存在着明显的结构缺陷。这些缺陷表现为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小、资源配置不平衡,这又必然导致高校办学效益不高、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问题。同时,由于湖北地方高校的平均规模以往偏小,属于突然大规模招生,这意味着湖北地方高校每毕业1个学生便招收3-4个新生。因此,我省地方高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既要保证地区间高校协调发展,又要保证办学必备条件,保证教育质量。
从高等教育规模来看,湖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但是,与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相比,我省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与教育强省的距离还相差甚远。据介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今年公布了2006年部分大学排行榜。此次评价的国内大学共有887所,其中重点大学119所、一般大学548所、民办院校220所,报告最终结果涵盖了9个角度的200个排行榜: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民办普通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等。在重点大学排行榜中,北大、清华、浙大仍与去年一样居三甲,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位列第七名和第九名。在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中,湖北名列第八,位于北京、江苏、上海、山东、广东、辽宁、陕西之后:落后于山东、辽宁等印象中高教实力弱于湖北的省份。湖北的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较高,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江苏,但是一般大学和民办高校整体实力较弱,拉低了湖北高教综合竞争力的总分。湖北仅有湖北大学一所高校以第31位进入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前50强。
在此次公布的“全国各地区科技教育竞争力排名”和“中国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水平排名”中,湖北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如表3,我省虽然在“全国各地区科技教育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七,但其综合得分却只是北京、江苏的三分之一左右,可想其差距之大。表4中,湖北省两所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发展水平分别名列第十、十一位,其综合得分也不到清华大学的一半。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湖北省高校无论是在综合排名还是在科技发展水平上都与北京、上海、江苏等教育强省(市)存在很大的距离。
2.湖北省高等教育的结构现状。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本文主要从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区结构等来分析湖北省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
(1)层次结构现状。层次结构是高等教育中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它是纵向结构,又称水平结构。层次结构表明的是各级高校相应培养的各自规格的人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需要。构成层次结构的要素一般主要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湖北省普通高校的层次结构日趋完善,但是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失调,它的结构形态是中间大、两头小,尤其是顶部的缺口更大。首先,从学科分布来看,工学、农学、理学、医学培养体系相对完整,有能力培养从博士、硕士到本专科的各层次人才。而经济学、哲学、法学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很少,而且硕士点也偏少,学科覆盖面较窄,不利于湖北省文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其次,大专培养规格与本科趋同,因此,高职层次的教育被称为本科的“压缩饼干”,不利于“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另外,研究生层次比例偏小,尤其是省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不够,不能满足湖北省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北省高科技发展的水平。
(2)科类结构现状。科类结构主要指高等教育不同领域的构成,它包括高等学校的类型结构,如工科院校、医科院校、农科院校等结构,通常主要指学科门类结构。湖北省高校现有的学科结构是按实行英才教育的政策设置的,目前是内涵过窄、外延缺乏与相关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1998年以后,高校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校生迅速增长,这个时期科类结构特点是工、农、哲类比重逐步下降,医、理类基本保持不变,文、法、教育类逐步上升。高等教育科类的划分,反映了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工,并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所以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合理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使用效益,它是高等教育各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交汇处,是高等教育结构合理与否最直接,最集中的标志。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主要是受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对不同专业的专门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对不同专业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要随之进行调整,以满足产业结构变化对专门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3)形式结构现状。形式结构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又称类型结构。湖北高校的办学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以外,还有成人高等学校、网络学院、民办高等学校等作为补充。目前湖北省己建立起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类型,其中高等职业院校为我省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截止2005年6月,湖北省一共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53所,在校学生总人数突破50万,已经占据全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3]从高等学校的类型来看,湖北高校电视大学、理工院校、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为主,另外还设有农业院校、医药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民族院校、艺术院校,形成了各类型、各层次高校共同协调发展的局面,为湖北各个方面的发展建设输送了大批优质人才。
(4)地区结构现状。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主要是由国民经济的地区布局所决定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逐步活跃和分工的具体化,各地区的差异己经显现。湖北高校分布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城市,以武汉为中心,武汉共有35所普通高等学校,占全省高校的40%,黄石、荆州、十堰和黄冈四地区占31. 18%,[4]这种高校分布的格局己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高等教育结构虽然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随着外部环境,即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的功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属于政府行为,既涉及到“科教兴省”的基本战略,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北省已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部省共建,省市共建,中央、省、市(州)三级办学的新体制:高校管理体制,布局结构,学科门类逐步趋于合理。但是,湖北省高等教育中省属高校存在着明显的结构缺陷。这些缺陷表现为: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专业设置重复和陈旧、培养层次低、资源配置分散、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
二、湖北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以上通过对湖北省高校规模、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暴露出不少问题,这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促进湖北省高校的健康发展,注意处理好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的诸多关系。谋划好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充分认识学校自身已有的办学条件与特色、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湖北省政府以及教育主观可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湖北省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调整:
1.遵循适度规模原则,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根据湖北省的具体情况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本文提出发展湖北省高等教育应遵循适度规模原则,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按照适应性、层次性、整体性、前瞻性、可能性、创造性的原则,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考虑,合理部署,科学规划:处在不同层次,担负不同功能的大学应有定位,办出特色,争取成为某个领域、某个层面的“一流”,而不是一轰而上的盲目追求所谓“世界一流”。即高等教育必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是社会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包括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可能提供的办学资源相适应:还要考虑高等教育自身的基础和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程度。
2.结构调整要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为主要依据。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必须适应我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为培养出促进和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不同类型的建设者而努力。现阶段即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和科技竞争需要,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宏观调控和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也要培养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操作人才:同时,还应加强对结构调整的领导,树立“科教兴国”“科教兴鄂”的战略观念,应加强湖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用和地位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同时,建立健全湖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沟通省内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与省政府、教育部的联系,为结构调整提供组织制度保障。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经济发展区域化的发展趋势,湖北省高等学校必须把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原则,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加快湖北省高等学校规模、结构发展与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水平,肖昌斌.快速的发展巨大的成就———湖北教育十五年回眸[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 2006, (1).
[2]于鸿远.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和谐发展[J].泰山学院学报, 2006, (1).
[3]屠莲芳.论做大做强湖北高等职业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4]马杰,卢红梅.湖北高等教育摭谈[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