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靳玉乐: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课程改革

来源:jky 时间:2010-06-18 点击量:

 

    6月18日上午10点,第58期喻园教育讲坛在我院705教室如期举行。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靳玉乐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课程改革”的报告。

    靳老师的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国课程改革的后现代背景、中国课程改革的后现代精神、中国课程改革的后现代实践。在第一部分,他认为中国课程改革的后现代背景主要包括:创新的、开放的、和谐的政治理想;生态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想;融合的、多元的、返魅的文化理想。中国的文化大事件主要有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在第二部分,他认为中国课程改革的后现代精神主要包括:差异性与多元性、有机主义与生态化、内在联系与开放性、创造性与实践性、不确定性与人文性以及新保守主义与未来主义。

    在第三部分,靳老师认为,中国课程改革的后现代精神在改革实践中得以体现,并表现出与以往课程改革实践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是中国课程改革从现代改革迈向后现代改革的重要标志。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在变革背景上,后现代课程改革把现代社会的缺陷作为焦点,后现代愿景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目标,而以往课程改革把现代社会的进步性作为焦点,现代愿景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目标;在变革动机上,后现代课程改革主张清除教育中导致社会危机的现代思想,借助教育转变人们“习以为常”的现代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而以往课程改革主张增加最新知识、删除陈旧知识,寻求在教育中复制现代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最优方法;在变革思想上,后现代课程改革倡导解构性与建构性 后现代精神、反思性现代精神,而以往课程改革倡导启蒙时期以来的科学精神、政治主张或经济政策等;在变革主体上,后现代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育专家、教师、政府组织、社会机构、家长、社区人士等的联合体,而以往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国家机构与组织、地方政府与组织;在变革模式上,后现代课程改革主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理论主导型、民主型、开放型和创造型等,而以往课程改革主张自上而下型、行政主导型、专制型、封闭型和模仿型等。

    最后,靳老师认为,后现代社会背景既是中国课程改革的动力之源,又是课程改革超越以往课程改革的外在条件。中国课程改革在指导思想上的创新来源于现代精神,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精神,但同时继承了现代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其实质是对现代与后现代精神的共同超越。中国课程改革强调了后现代精神的实践转化,这种后现代课程改革实践在诸多方面超越了现代课程实践,是对现代课程实践的深刻审查与拓展。

                李阳阳

           2010.6.18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