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术简报《学问点津》第6期

来源:jky 时间:2010-06-13 点击量:

研究生学术简报《学问点津》第6期
学问点津
顾问:张应强  江洪洋  张俊超
主办:教科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编辑:叶阳青 冯加渔 庞慧 时艳芳
2010年 6月 1    第6期
   
教育漫话
守望大学寂寞
                                   ——李守芳(教育经济与管理2009级硕士研究生)
柏林大学是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对此作出巨大贡献的是威廉·冯·洪堡,他提出了一些思想对该大学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曾指出,寂寞是大学的组织原则之一。寂寞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大学教师和学生应该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沉醉于科学。洪堡常用寂寞和悠闲来刻画大学中的生活,把它当成从事学问的重要条件。但寂寞并不排除大学成员之间的学术交往,按照他的设想,大学无非是一群从事科学者的精神生活,“有人独自专注沉思,有人与同辈数人相过从,还有人聚学生数名于周围。”其所求所愿无非是科学,并生活在科学之中。对学生而言,大学的意义在使其在中学和步入生活之间,在聚有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地方,把数年的岁月完全用于科学的思考。
第二,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洪堡认为大学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纯科学的追求,二是对个性和修养的培养。大学所从事的活动与社会经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大相径庭。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探求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
第三,大学应独立于国家的政府管理系统,用洪堡的话来说,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
寂寞的这三层含义,引发了我对于现在大学现状的思考。
现在大家都在提“学术造假”行为,我认为其根源在于现在的大学氛围功利性太强,人们耐不住寂寞。做学术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慢慢的积淀才会有所为的,然而我们现在做事反复在提效率,在讲时间,说某某不到三十已经评上了教授,是个很牛的人,某某同学小小年纪已经发了几篇核心文章,我们博士毕业要发文章,教师评职称要看文章,大家都在追赶文章的数量,又有多少人真正的耐下心来,全心全意的是在做学术,而不是为了那些功利呢?正因为耐不住寂寞,太急功近利,才那么多的学术不端以及学术造假的行为。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才成为了一代儒家大师。德国教师“白首为教授资格”,才培养了他们的耐住寂寞的精神,成就了很多大师。我想借用一代文学批评家的话来描述现在时势——“真读书人天下少”。我们的大学什么时候能够做到不识人间烟火,一心追求学术呢?
以前,一直认为,大学应该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对口专业人才。在看了关于洪堡的大学理念以及其他资料后,我慢慢改变了这种看法,正如西塞罗曾说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蒙田也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大学应该像个象牙塔,本质是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可是我们现在的大学是不是离经济生活太近了呢?                           
∞∞∞∞∞∞∞∞∞∞∞∞∞∞∞∞∞∞∞∞∞∞∞∞∞∞∞∞∞∞∞∞∞∞∞∞∞∞∞∞∞∞∞∞∞
学问之道
 
读自己这本书
刘献
一个人一生中应读三“本”书,理论、实践、自己。这里,谈谈读自己这本书。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李宗仁归来》,记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人不是从1岁活到80岁,而是从80岁活到1岁,那么世界上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这显然不可能,但却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阅历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的阅历就是一本十分重要的书。为什么要读自己这本书呢?
第一,只有善于读自己的人,才能获得成功的硕果。这是因为,“人类的智慧不是埋藏在前人的经验里,而是潜伏在自己的心灵中。”《论语》是孔子阅读自己心灵的记录。《理想国》是柏拉图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记录。梭罗的《瓦尔登湖》,更是他读自己这本书发现很多心灵深处秘密的记录,他在经历过几十年风雨之后,来到康科德城的这个小湖边上,亲手搭建了一个小木屋,自己种地,种粮食,种蔬菜,自己读自己这本书,从中读到了很多平常读不到的东西,最后形成了不朽的名著《瓦尔登湖》。卢梭把自己的一生当作一本书,从头开始逐页地阅读,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忏悔录》。大家很熟悉卢梭是巨人,是学术界非常推崇的、非常伟大的一个人,但在卢梭50岁以后,在人们的眼中,他由知识界的巨子变成一个“疯子”,被迫流亡到一个小岛上读自己这本书,最后写成了《忏悔录》。
第二,间接经验是普遍的、抽象的,要将普遍的东西特殊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个体化,靠的则是直接经验。 仅读别人的书,只能让自己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一架装运知识的机器。
第三,世界万事万物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有一条秘密通道,从最真实的自我出发,可以抵达到任何人。只有读懂了自己,才能读懂别人。
怎样读自己这本书呢?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历”。人生经历是由人在生活过程中所亲历的事件积累的感受构成的,亲历性和感受性是人生经历的基本特征。阅历首先要有“历”可阅,如果一个人要是没有经历,那就无历可阅。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说的就是要丰富自己的“历”。比如你去听讲座,你就比别人多了一份历;再比如你参加学校的社团,这也是一种历;还有你骑自行车参加某项活动,到农村,到边疆,也是一种历。人的一生就是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组成的。因此,要丰富自己的历,因为如果没有历,你就不可能去阅。
其次,要“阅”自己的“历”。不少人是“历”而不“阅”。因为体验的过程是对事物进行感受、理解并产生联想的过程。领悟的形成要以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丰富联想作为前提和准备。首先在感受当中学会感动。我曾到湖南参加影片《郑培民》的大学生首发式,回来以后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感动中净化自己的心灵》——人是需要感动的,在不断的感动中才能净化自己的灵魂。再一个是理解。要产生联想,要给自己留有思考的时间。读别人是必要的,但更要留出时间来读自己。
再次,“读自己”的目的是完善自我,回报他人。在读自己这本书时,“有的人读出了勇敢拼搏的快乐,有的人读出了跃上浪颠那一瞬的愉悦,有的人读得又苦又累,有的人读着读着就被吞没了。”这就要看我们怎么读。要读出快乐,要读出愉悦,不要读得又苦又累。读自己的目的是完善自我,回报他人。这要求我们要有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心态。我们经常听到悲观者和乐观者对于蔷薇的评价,悲观者说:“蔷薇上面有刺”;乐观者说:“刺里有蔷薇”。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读自己还要有自我反省的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反省精神,一个没有反省精神的人,不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我们不光要看到自己的真诚、善良、美丽、睿智的一面,也要读到自己的贪婪、愚昧、虚伪、骄蛮的一面。有反省精神的人,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读懂别人,回报社会。
最后,要提高“历商”。原来我们提到智商、情商,现在还加上一个“历商”。关于历商,这是一个新概念,是我的一个研究生从网上找到给我的。同样的经历,不同历商的人会读出不同的东西。我原来曾经发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改革发展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视野很开阔,还要有智慧。所以学习要有底蕴,要有底气,要有参照,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要讲究人生的艺术。光有“历”,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也不可能读懂自己。
※※※※※※※※※※※※※※※※※※※※※※※※※※※※※※※※※※※※※※※※※※※※※
 
书山撷菁
书目魔鬼经济学
作者:(美)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 著,刘祥亚 译
简介: 在本书中,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等。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书里也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著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作者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他将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他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
 
教育视点
韩寒,游离于教育体制之外的“天才”
——张权力(教育学原理2009级硕士研究生)
大学最精微之处,在于为中才提供规则,为天才预留空间。
                                                   ——陈平原
韩寒,游离于教育体制之外的天才。自从新概念获奖以来一发不可收,退学、出书、赛车,到如今博客拥有超过3.7亿的点击率,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候选人……
网上关于韩寒的评论有很多,但是作为教育研究者的我们,的确该为我国的教育体制之乱象作诸多反思。
乱象之一:教育体制“乱世出英雄”,“治世则平庸”
纵观中国历史,在“一治一乱”的政治史循环逻辑下,而思想史却出现了相反的循环逻辑——“治则衰,乱则兴”。最有力的例证就是著名的“百家争鸣”出现于东周式微的春秋战国时代,近代的著名的“五四”则出现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教育孕育思想,思想家的出现与思想家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但是体制化的教育却未必孕育思想,也可能阻滞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历代的盛世王朝无一不强调“思想统一”的大一统,在这种思想一统的背景下,体制化的教育只能循规蹈矩的亦步亦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塑造出来的产品。而在王朝崩溃时期,各种规则、框架被打破,体制化的教育被打破,教育不拘泥于体制,个人不再受一统思想的束缚,才华尽显,所以大思想家、作家等人才辈出。
但是,历史之河流到当今,中国从传统变为现代,传统教育体制的“反常”逻辑是否也发生了改变呢?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许能给我们些许答案。特别是韩寒对现代教育体制的游离,如今成长为“80后青年精神领袖”更是从反面佐证了这一逻辑。
现在,我们不是拿“乱世教育之优”比“治世教育之劣”,而是在针对创新之先导的思想, 拿“乱世教育之优”比“治世教育之优”。同时也渴望相信“钱学森之问”有解,韩寒也只是教育体制外的一特例。但是,更深层的问题困扰我们。教育体制的根基是什么?思想创新、学术创新的根基是什么?教育体制和创新之间隔了有多远?二者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很深,在此只能稍作论述,也许仅是一孔之见。教育史和思想史一脉相承,共同蕴涵于文化,文化是以上所有问题的根源。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政教不分,教育历来都是国家、政府的事业。在朝代更替之时,一般会有私学存在,但是力量很微小即使发展壮大,在新的王朝政权稳固之时,最终必将收归官办。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试着得出这样的答案:教育体制的根基是政权的稳定,体制化的教育必须也只有国家有能力举办;思想、学术的创新的根基是打破体制束缚的自由;教育不等于创新,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教育和创新的桥梁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乱象之二:教育效果之丧失公共良心
当我们的高等教育,以标榜每年为社会培养出多少优秀毕业生,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时,我不知道这些毕业生的内心是欣喜悦然还是苦闷茫然。看了徐平利的《请在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时忏悔》我知道了答案,是后者。制度化的流水线型的教育体制,高效率地造出了无数的器件,他们不是完整的个性化的个体,他们是一颗颗“螺丝钉”、“钢钉”。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信仰,他们的关注点囿于狭窄的社会分工及一己之私的功名利禄……他们没有能力去批判社会、去针砭时弊,他们一味的顺从、适应社会,甚至一味的冷漠。当社会出现危机时,孔子教导我们要责备贤者,而今竟然没人敢承认自己是贤者,我们再也找不到责备的对象。
所谓大学最精微之处,在于为中才提供规则,为天才预留空间。想必这是理想的大学,似梦境般虚幻和遥远。
韩寒,游离于教育体制之外的天才,也许正是没有经过体制的形塑,其内在的灵性之根才得以保存,然后自然地生长、开花、结果;其对社会关注的良心才不至于泯灭,他不依附于任何人、任何团体,以完全中立的立场,独立的个性,去针砭时弊。
……
当我们把问题都归源于教育体制时,好像找到了所有矛盾的突破口,然而并非如此。所有体制都是以文化为土壤才得以生长壮大的,而文化的核心是习惯,习惯是所有制度合法的根据。生活在习惯中的我们,本身的实践无一不是在固化习惯。所有文化创新的动力几乎在平时无法激发,而只有在当我们的文化面对危机时,我们才勇气走出习惯,去创新文化。那么,也只有我们跳出来,游离于文化(体制)之外,才能解除这种束缚。
那么,我们的文化习惯是什么呢?
我觉得有三点:首先,教育依附于政治,政治控制着教育的习惯和惯习。其次,道从于势的“士”文化,衍化为舍道逐器“俗”文化,唯独没有纯粹的道文化的习惯和惯习。然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近视保身思想的习惯和惯习。
每次思维至此,心难免顿生一种悲哀,但还好,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文化开放的世界,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幽禁于某一种习惯。
 
﹡﹡﹡﹡﹡﹡﹡﹡﹡﹡﹡﹡﹡﹡﹡﹡﹡﹡﹡﹡﹡﹡﹡﹡﹡﹡﹡﹡﹡﹡﹡﹡﹡﹡﹡﹡﹡﹡﹡﹡﹡﹡﹡﹡﹡
学问百知 
学术资本主义
美国学者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在1997 年撰写的《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中,提出并论证了“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概念。他们将大学或教师为获取外部资金所表现出的市场行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界定为学术资本主义。市场行为是指,院校方面的营利活动,诸如申请专利以及随之而来的版权税和许可协议,以及衍生公司、独立公司、产学伙伴关系等;同时也包括更多的世俗运作,诸如来自教育活动的产品和服务,与饮食服务公司和书店中利润分成等。类似市场的行为指院校和教师为资金而竞争,不管这些资金是来自外部拨款和合同、捐款、大学—工业伙伴关系、院校对教授的衍生公司的投资、学生的学杂费或其他一些创收活动。虽然这两类活动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创造更多收入为目的的。
步入新世纪,斯劳特和加里·雷兹在《学术资本主义和新经济:市场、政府和高等教育》一书中,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进行了适度修正。
1、学术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知识生产与转化方式。
学术资本主义首先指的是大学中的一种知识生产与转化方式。这一方式是由大学和大学之外的团体共同形成的,他们通过组建新机构、更新旧机构,或者重新定义大学的使命,以使大学能更紧密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革。
2、学术资本主义是一种基于专业化理念的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
学术资本主义的推行还需要大学在组织和管理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大量专业化管理人员的出现、兼职教师比例的上升就是这一转向的具体表现。大学越来越来像是一个混合的、复杂的经济组织,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与研究组织。
3、学术资本主义是一个影响大学及其成员身份定位的文化系统。
学术资本主义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其在文化上影响了大学及其成员对自身的定位,从而呈现出一个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图景。大学逐渐形成了一种“知识—学习—消费”三位一体的体制。学术资本主义正在成为一种大学文化,利益和效率成了主导话语,深深地嵌入大学的日常生活之中。
 
衍生阅读
A.斯劳特.《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8:11
B.王正青,徐辉.《论学术资本主义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冲突》[J].《高等教育研究》,2009(8)
C.潘发勤.《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术资本主义》[J].《北大教育评论》,2009(10)
~~~~~~~~~~~~~~~~~~~~~~~~~~~~~~~~~~~~~~~~~~~~~
 
名家论学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
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教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
 
     要学会把一个复杂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个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飞跃上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古人也说:“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华罗庚
﹡﹡﹡﹡﹡﹡﹡﹡﹡﹡﹡﹡﹡﹡﹡﹡﹡﹡﹡﹡﹡﹡﹡﹡﹡﹡﹡﹡﹡﹡﹡﹡﹡﹡﹡﹡﹡﹡﹡﹡﹡﹡﹡﹡﹡
  学 思 物 语
如果一个人的知识不丰富,做事能力也很差,但做人仍然是可以成功的;如果一个人知识和做人方面比较欠缺,但做事动手能力很强,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很能干的技师;如果一个人只是知识丰富,但做人和做事能力都是零蛋,那是非常糟糕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先哲们给出了教育完美的定义。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正在步入一个危险的境地——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知识教条式的灌输上,而实践教育,比如做人的道理、道德品质教育和做事技能的培养等方面缺失严重。把孩子束缚在凳子上,有读万卷书,却没有行出几步路,以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苦呢?很多事,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宋子震(高等教育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
 
生活中的问题到处都是,如果只是将其看为拦路虎、绊脚石,天天抱怨上天如何待你何其不公,那么你的生活将会黯淡无光、苦不堪言,因为对你来说:生活就是挑战!但如果你将问题视为一种机遇,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次机会,那么你的生活将是绚丽斑斓!因为在生活中你能处处实现个人的价值!其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事件并不具有感情色彩,而我们看到它的红黄蓝绿黑,主要是我们所涂抹上去的的主观色彩!
在公司你难道只甘愿做一个维持公司正常工作的职员吗?难道你不想成为公司“开疆拓土”的“五虎上将”吗?问题是为你而生,你为解决问题而生。请改变一下态度!只要你热爱生活(事业),生活(事业)会同样的很爱你!人活一世不能仅仅只为追求平平庸庸,为平淡无奇而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波涛汹涌,为波澜壮阔而永生!
                          ——于全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
 
现在写文章大家都喜欢拿后现代说事情,后现代课程,后现代德育,后现代知识转型,好像后现代都是好的,都是优秀的。事实上,作为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兴起的本世纪的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后现代思潮是针对现代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种种的弊端提出的对其的反思和批判。它是松散的,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原则上也不可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有悖于它本身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把后现代理论看作是附着在现代理论上一贴药剂,用来治疗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体制上的和思想上的,但是它本身上却不可能消融现代理论。后现代理论发展到现在,也同样出现了一些对其不同的声音,我们姑且称为后后现代理论,但是这可不是简单的负负得正,后后得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成螺旋向上的发展的,我们可以认为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就是这样的结构。我们要认识到,它不是万能的,它是有针对性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拿后现代来套。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写作时应分清每个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其反面或者说是对其的批判,而不是看哪个新鲜,看哪个火热就抓来用,这样才能做到治学的严谨性。
                                  ——韦衍(教育学原理2009级硕士研究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