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谢维和以亲身经历诠释大学办学方向与定位

来源:fyg 时间:2007-05-06 点击量:

谢维和以亲身经历诠释大学办学方向与定位
5月1日下午2:30,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中心内济济一堂,座无虚席。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主讲的题为“大学办学与管理”的学术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谢教授以亲身的丰富经验为我院在职博士和全日制硕博士进行了一场关于大学办学方向与定位的精彩报告。参加此次报告会的还有我院的有关领导、相关专业的教授和老师,以及闻讯从外校赶来的诸多学子。
此次报告中谢校长围绕大学如何办学,重点阐述了如下三个问题:
 
大学的办学方向问题
 
一、大学的政治方向和公共性
大学作为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大学必须明确其政治方向,即明确大学应该为谁办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大学的发展中必须坚守自己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公共性。
不同大学的收入和发展是不同的,即不同大学有其不同的利益,如何协调大学自身利益与其公共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大学发展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学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其公共性,需要关注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如何输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谢校长谈到,在计划体制下,大学的招生、毕业分配等都完全服从于国家计划,不存在大学公共性受损的问题。但现行体制下,大学毕业生有自主择业权,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公立大学培养的人才都能为国家服务,都能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成了一个难题。而这就涉及到了大学的办学方向,涉及到了大学的公共性。
接下来,谢校长又以大学经费的筹措为例,进一步阐释了大学办学的政治方向和公共性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的经费完全来自政府财政拨款。而现行体制下,政府拨款仅占大学经费的不足50%,经费的很大部分来自于学生的学费、企业资助以及社会资助等,因此大学必须为学生、企业、社会提供它们所需的服务。而大学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时,如何保证大学的公共性就成了当务之急。谢校长认为,大学必须坚守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坚执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要保证自己的公共性。谢校长说,我们不仅要向西方大学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不仅要学习其筹措自己的方法,更要学习其坚守于大学的政治方向的传统。
在明确从国家利益出发需要坚持大学办学的政治方向之后,谢校长又引导我们进一步探讨强调大学的政治方向是否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这个问题的实质即教育学的一个古老话题——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谢校长说,对大学公共性的强调是否会影响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阐明这个古老而永恒的问题,谢校长列举了一系列功成名就的知名学者和社会人士的成长经历,并由此总结出,只有当个人选择的工作岗位、自己的事业志向与国家、社会的需要高度一致时,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作为大学的管理者,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德的发展,要关注学生思想方向的正确性,要时刻坚持面向“主流”培养高手。
二、大学的服务方向
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怎样选择服务对象,怎样将大学的政治性、公共性落实到一个点上并加以实施,以及如何任何大学的服务性、公益性,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科学取向和现实取向是每一个大学都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取向,但这两个基本取向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没有对学术的执守,大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封闭固守于学术的“象牙塔”,而没有立足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精神,大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大学要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既要坚持其学术追求,坚持其科学取向,又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现实服务。
谈及大学的服务方向,还存在一个深刻的矛盾,即全球性与地方性的矛盾。大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全球化的恢宏视野,另一方面,大学更应该立足现实、立足地方,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满足地方的基本需要。谢校长以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为例,生动鲜明地为我们讲解了大学应如何准确选择服务对象,处理好全球性与地方性的问题。谢校长认为一些地方性大学不应该一味追风地强调建设国际一流大学,而应该立足于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谋求自己的发展,即,在坚持大学的学术性、科学性、全球化的同时,也要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都应该与地方发展的实际和发展战略计划相适应,为地方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也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促进大学本身的发展。
为帮助一些地方性大学准确定位,选择正确的服务方向,谢校长还提出了大学的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办学层次的高低与办学水平高低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所谓大学的办学层次是指选择了什么样的服务对象,而办学水平指的则是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问题。大学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是两个不同纬度的问题,而这不存在正比关系,因此,低层次的大学只要认准了自己的服务对象,立足于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地方优势,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也可以培养出高规格的优秀人才。
三、大学的学术方向
要坚持大学的学术方向,首先要处理好大学的“综合性”与专业化的矛盾。我国高校发展中,一度出现了“宽口径招生,分类培养”的浪潮,但事实证明这种培养方式是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的,也是不符合高效发展实际的。各高校应该立足于本校的专业优势,明确自己的专业性,在招生阶段就应该严格把关,突出各专业的招生要求,选拔有专业优势的学生入学。另外,综合性是学科的综合化,是学科知识发展的平台;而专业性则是学科的专业化,是人才培养的平台。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很多单科性、专门性大学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不要一味追求综合性、大规模。
坚持大学的学术方向,高校还要处理好“积极性”与“积极性”的问题,即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选择某些学科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如何使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而不能因为资源限制而损伤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积极性。谢校长谈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举措,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资源的紧张状况,促进了高校的发展。然而,这种措施的出台,往往打击了部分弱势学科、弱势院系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应该秉持“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院系、各专业的积极性,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共同发展关系,而不是主次关系,促进高校各个学科、专业的发展。
 
大学的定位问题
 
谢校长认为,大学的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的使命与功能,因此应充分重视大学的定位问题。在报告中谢校长谈到了大学的三种定位。
一、大学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定位
大学对自身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定位,是大学的基本定位。大学应将学科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将内部标准与外部标准相结合。一个大学不能仅仅按照其学术标准对自身进行定位,否则就会成为真正的“象牙塔”,而缺少生存的基础和活力。
二、大学在同类大学中的定位
谢校长在报告中以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为例,具体谈及了高校应该如何准确认识和评价自身的实力,在众多同类高校中做出准确的定位。
他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拥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将本校定位于“培养中国人的教师”谋求发展。而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属于同一类高校,但本身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师资水平都与北京师范大学存在一定差距,而很难与北京师范大学在各个方面展开竞争。首都师大并没有像一些地方性大学一样盲目追求高层次、高规格的人才培养定位,而是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师资水平,定位于培养“北京人的教师”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三、大学在众多职能中的定位
大学的职能定位,是大学诸多定位中的根本定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生存、发展状况。
大学具有多项职能,如何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涉及大学职能定位的关键。实际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更为本质地是涉及了大学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根据现行的教师评价标准,科研成果的研发是教师评职称的重要砝码,也能给教师和高校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然而,在大学的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众多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最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是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然而在现行评价标准下,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是否应该承担教学任务,以及如何考核一些以教学为主的教师等问题,就成了亟需解决的难题。
 
大学的三种定位要真正落实,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要素:第一,空间规定性。所谓空间规定性,是指要从空间的规定性上考虑大学的功能,即,从大学所在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和需求上选择大学的服务对象,考虑大学的各种功能的实现。具体来说,考虑大学的规定性,也就是要研究大学所在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等,从地方特性上考虑大学的发展与定位,从而确定大学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规格。第二,对象的规定性。即使同一空间内,大学的服务对象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大学的定位应着重考虑大学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特色。作为大学管理者,应该主动去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伙伴互动关系。第三,产品的规定性。大学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样的产品,需要结合大学的空间和服务对象的规定性加以考虑,以便确定大学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学科、专业体系,提供什么样的课程。
以上谈到的大学的三种定位都涉及了大学的两种约束机制,即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一所大学要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位,需要将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机制结合起来,以需求为引导,从平衡角度综合考虑和分析。
 
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思路
 
大学办学到底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能否将这些规律与经验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的发展战略?谢校长首先以几个问题引起了听众的兴趣和思考。紧接着,他介绍道,学术界对大学的办学规律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讨,如潘懋元教授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大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周远清也曾经提出大学应该协调发展,大学办学应该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对大学办学的规律的探讨和认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发展的一些问题,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和矛盾,是具有科学性的规律性认识。谢校长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了大学办学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规模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该发展多大规模? 一所高校又应该有多大规模?谈到规模应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从总体上讲,研究型大学、重点大学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应该占多大比例;第二,一所高校的师生比是多少时,这所大学的规模是合适的。不同类型的大学,甚至不同的学科中,师生比应该有所不同,不应该搞一刀切,需要切实的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便于既保证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又能够使学校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免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质量
办学质量实际上是一个关系问题,要理解“质量”需要深刻理解大学的适应性,即大学的发展能否适应、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质量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来说,大学的办学质量如何,是指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国家的学科、专业的设置是否合理,整个学科、专业机构是否能够适应整个国家的发展需要。而微观层面的质量即是指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高低。我们必须明确,大学的办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生培养的问题,更是一个结构问题,先有整体的结构性的考虑才能有高质量的个体的培养。
办学质量除了要从结构上加以把握以外,还要对质量的类型有所考虑,即学术性、应用性、职业性等多种类型合理发展,才谈得上较高的办学质量。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各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服务。
三、结构
大学的办学机构涉及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经费结构、师资结构、学生结构等诸多方面。大学应综合考虑各种结构的合理性。谢校长还特别指出,整个学校或整个学科结构的落后,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四、效益
大学办学效益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效益问题。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需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培养成本。
(张文静 撰稿)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