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谢维和:办一流大学方向、定位与规律

来源:fyg 时间:2007-05-03 点击量:

人物简介:

谢维和,男,1954年5月生,汉族,江西上饶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在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7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研究领域涉及高等教育、教育学、教育社会学等多门学科,曾多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几十篇,并参与或主持了世界银行、教育部的重要合作研究项目,多次参与教育部组织的重要政策法规的研讨和制定,参与专业、学科的调整与规划工作。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是集学术研究,政策参与和政策实践于一身的教授。5月1日下午2:30,他来到研究生活动中心,以自己在北师大、首师大和清华大学的管理经历从三个方面,即一流大学的办学方向、大学的定位以及大学的发展规律一一讲述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如大学管理、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质量等重要问题做了务实地解答。我院沈红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大学办学方向
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意识形态问题,而且是学术问题。谢教授说:“人变好还是变坏是一个方向性问题,教育如何使人转变不好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从三个主要方面谈办一流大学的方向问题。
首先,大学的政治方向和公共性。谢教授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培养人才要受国家计划调控,国家和大学的培养人才目标具有一致性。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有自己的独立性,有其独立利益,如何协调大学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履行公共职能,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过分强调公共意识和责任感对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是否有意义呢?他谈到自己曾陪同中国教育代表团参观剑桥大学,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学院正在举行毕业典礼,颁发学位的老师这样告诉学生:“今天我授予你学位,不是因为你出色的学业成绩,而是人格。”谢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到底什么样的教育对学生最有用?我想学生选择岗位和需求能和国家的需要具有一致性时,他将来的发展才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其次,大学的服务方向。大学如何具体实施才能降公共性和服务性具体落实到点上去。这牵扯到两个矛盾,一是任何大学都追求两种取向,即追求科研的矛盾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矛盾;另一个是全球性和地方性矛盾,即全球化思维和立足于服务地方的矛盾。另外,大学办学的层次和平是什么关系?他指出,办学层次低的大学也能办出高水平的大学,分清这两个概念对明确大学办学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大学的学科方向。他谈到高等教育曾刮起过一阵风,即宽口径招生。然而,学校如何保持学科和专业特色,怎样选择学科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保持清醒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单科性大学仍有较强的优势。他笑着说:“过去我们总说‘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我们应该改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华中科技大学就从重点发展工科优势,形成战略性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样的学科发展为我们在选择学科发展时换了一种思路。”
大学的定位和大学的发展规律
大学的定位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谢维和教授指出大学应该有三个定位:
首先,大学的基本定位,即要在地方事务经济文化发展规划中定位自己。他谈到首师大曾由于历史原因教育学科发展不足,学校作出立足地方发展作出决策,将教育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发展。其次,大学在同类院校中要选择定位。再次,大学在各种职能中要有明确定位。在大学的众多职能中,人才培养作为要作为其最基本职能。此外,大学中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大学内部资源的配置方式。
谢教授特别指出,这三个定位要结合起来不能有所偏颇。在三个定位中要注意三个要素,一是空间上的规定性,这一点作为学位定位落实下来很重要;二是对象,大学管理者要明确落实定位对象,新兴工业的发展,如能源、材料等,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是产品服务,如学科和专业提供什么样的课程需要慎重考虑。此外,大学定位中要将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两种约束机制结合在一起。
大学有其自身的内部和外部发展规律。大学发展要遵循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四者的协调发展,这一点要作为大学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思路。
一个国家,一个学校到底需要多大的规模?这涉及到规模问题。质量问题是核心,大学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满足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问题,他说:“一个学校的发展,某个学科专业的落后不要紧,但要防止出现结构性学科专业失调。效益问题,如人才培养的效益等等。
在最后的交流互动环节,我院一名博士问谢教授如何看到民办高校是否允许得到合理回报。他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中国的民办高校与国外的民办高校的性质不同。国外民办高校是捐资型,而我国则是投资型,因而在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问题上不能单纯套用国外的发展模式。
(于毅撰稿)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