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 时间:2023-01-10 点击量:

2023年1月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与继续教育管理办公室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在线成功举行。本次会议聚焦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旨在汇集知名专家学者、校长、名师,加强互动交流,深刻全面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研究和讨论新课标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旨在将新版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及教师能力发展当中。

论坛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太平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教授和教科院院长陈廷柱教授先后致辞。许晓东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基础教育的战略重点已由注重提高普及、巩固水平转移到更加注重内涵、提高质量上来,这也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鲜明特色。几十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已形成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的较为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可喜的成绩,教科院也在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本次论坛聚焦新课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将新版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及教师能力发展当中,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校基础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推动附属学校和基础教育学科的发展。


陈廷柱表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具有鲜明的体系化意识和导向意识,对建设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课标无论是原则要求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体系化意识。当前,我校教育学所深入贯彻体系化意识,与学校基础教育办公室及附属学校、省市教科院以及各地中小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湖北和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未来将在体系化的深度和广度上做出新的努力。

参与本次论坛的校外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小微教授、刘良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冯建军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孙杰远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元祥教授,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靖国平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座教授柳夕浪,湖北工程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孙平教授,湖北省教科院傅华强副院长,武汉市教科院朱长华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李晓艳校长、江夏区康宁路学校张立斌校长、青山区建设中心小学阎进林校长、江夏区纸坊二小谢巧云校长、江夏区庙山二小刘道斌副校长、江夏区文化路小学祝志东副校长、武汉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寇晓燕书记、武汉市教科院特级教师余国卿、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特级教师彭爱芬、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朱映晖、东湖高新二十一小学特级教师王华蓉、武汉市硚口区特级教师余凤娟、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教研员汤金梅、武汉市青山区教育局教研员杨慧、武汉市洪山区第三小学董艳老师、武汉市育才二小田洁老师。参与论坛的校内领导和老师有: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教授、基础与继续教育管理办公室董晓林主任、教科院院长陈廷柱教授、副院长李太平教授、朱新卓教授、周艳教授、刘长海教授、李伟副教授、余保华副教授、张建副教授、孙婧副教授。本次论坛设置大会主会场及校长、语文与科学、数学三个分会场,腾讯会议及在线直播观看人数达1200余人次。

上午前半段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朱新卓教授主持,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建军教授、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靖国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元祥教授先后进行专题发言。

孙杰远教授进行了题为《影响未来教育的评价要素分析》的专题报告。孙杰远教授从学生发展、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社会诉求四个方面展开对未来教育评价要素的分析。学生发展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未来教育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志发展及差异发展;国家意志层面,一是要明确我国的教育方针,二是关注教育现代化,三是关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科技进步层面,孙教授提出了神经科学、信息技术和哲学研究三个维度的思考;最后,在社会需求上,应试需求、教育公平和家庭焦虑是未来教育需要重点把握的方向。

冯建军教授分享的主题为《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地》。冯建军教授介绍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从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素养化表达、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实践和学业质量标准四个方面详细说明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和实现方式,提出新课标涵盖内容、活动、质量三个维度,即课程标准=知识内容标准+教学活动标准+学业质量标准,而核心素养则是贯穿三者的一根红线,使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冯建军教授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本位就是将核心素养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通过学科化的教学实践落地生根。



靖国平教授专题发言题为《新课标导向下教学如何实现“启智增慧”?》。“启智增慧”作为国家教育政策层面的新的提法和倡导,有两个基础性、前提性判断,一是智慧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高阶表现形态,二是学习经验的不断改造导向于“启智增慧”。靖国平教授分别从目标、内容、路径三方面详细阐述如何实现“启智增慧”,其中,目标指向上强调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素养化,集聚核心素养;内容取向上聚焦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结构化,强调课程综合;路径导向上强调促进学生学习经验实操化,即育人方式实践化。最后,靖国平教授结合科学、地理等学科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对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启智增慧”进行举例分析。

郭元祥教授进行题为《打开学习的“盒子”:核心素养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形态?》的发言。首先,郭元祥教授对核心素养的表现性特点进行了解读,并结合皮亚杰《发展与学习》中的相关理论对学习观进行了阐述:一是学习是复杂的脑活动过程;二是学习是完整的心理活动;三是学习是个体的精神活动;四是学习是多维的实践活动;五是构建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整体形象。最后,郭元祥教授认为,促进核心素养生成的学习是由情境激发的、是在课程知识学习及其价值中转化的,是在内外部活动的互动中生成的,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中得以提升的。

 

上午后半段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刘长海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良华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座教授柳夕浪、湖北省教科院副院长傅华强和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李伟副教授先后发言。


刘良华教授汇报的主题为《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设计研究》。刘良华教授认为设计研究将“plan”进化为“design”,更加强调课程研究前期工作的设计与安排,能很好得弥补行动研究过于注重评价的弊病,让教学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更加顺畅。刘良华教授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之处,即创新不是拍脑袋,而是基于深厚的文化基础所生长的新时代的产物,刘良华教授梳理了中国古代的教学道统,以教育哲学的视角澄清了孔孟、子思、王夫之等人的教学观点,并提炼出了“老师是监护的角色”的观点,提倡教育中学生自学诉求的发挥与自学能力。


柳夕浪教授分享的主题为《把立德树人蓝图描绘在中国大地上》。柳夕浪教授从教学改革的现实出发,针对现实的弊病提出对应的治理观点,即学生的素养不仅是学科素养,更是一种贯穿于学科分类之间的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的共同课程素养,这种共同素养是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认知的。柳教授针对学校顶层设计与教研活动的诉求提出了学校体制机制的改革意见,认为当今大多数的学校结构并不能很好地服务学科之间共同素养的培养,提倡要进行科研转型、改革评价和组织再造。


傅华强副院长分享的主题是《全学科阅读:核心素养落地的应然路径》。傅院长提出,全学科阅读是一种信息类的超越阅读,它所指向的是学生阅读范围的扩张,其在价值上是一种全人教育,包括前置阅读、拓展阅读与迁移阅读。傅华强院长指出,尽管学校早已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且多数学校都将阅读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但在具体的阅读中缺少系统性的设计与指引。最后,傅院长初步提出了明晰聚焦培养四种能力的课程目标、凸显课程内容、优选特色书目、配设阅读校长(主任)及建立多层次阅读共同体等全学科阅读的教学实践路径。


李伟副教授发言的题目为《新课标背景下基于“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建构与表达》。基于对教学实践的观察,李教授认为当下的德智体美劳教育由于各司其职而彼此孤立甚至互相抢夺空间,从而长期不能够很好地平衡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因而提出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强调各种教育模块之间的关联与交融,实现跨领域融合的综合有机教学。李伟教授认为不同的学校应当基于自身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案,但总的来说具体方案都基于以下五点:建立素养导向的学校课程目标体系、打造立体式学校课程体系、采用融通性课程实施方式、营造融通式课程生态环境、统一整合融成型课程资源。李教授认为这样的融通教育是符合人的本性的,融通的课程设计能够为学生从自然生命走向文化精神生命提供更好更充分的生长原料。


下午主会场论坛由余保华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小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李太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刘长海教授、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朱长华研究员和湖北工程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孙平教授先后发言。


杨小微教授以《新课程方案实施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再出发》为题作报告。杨教授首先对我国20多年来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与经验进行了反思,并以华东师大团队合作的杭州江干区凯旋教育集团为例分享校本课程开发经验。随后对2022年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新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提炼出实践创新、综合融通与未来取向三个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呼吁让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在未来可能世界中选择可能生活,给学习者提供自己发现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的宽松环境。


李太平教授以《从外在驱动到内生能动:学校可行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李教授在自身多年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提炼出学校内生动力不足、改进理念陈旧、改进方法简单、改进举措碎片的现实困境,随后介绍了学校可行能力建设的过程、方法、主要内容,最后根据两年半的准备与六年的探索、应用与推广过程给学校可行能力建设提出了学校治理体系需进一步精细化、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内外联系寻求环境支持的反思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刘长海教授以《论‘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继承与超越关系》为题作报告。首先刘教授以《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分析文本细致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教学目标的两次转变。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在继承基础上超越,构建兼容“双基”与“三维目标”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直观呈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关系;精准确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抓准教学设计的“牛鼻子”;最大化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相辅相成作用,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朱长华研究员以《“教—学—评”一体化的困境与突破》为题作报告。朱长华研究员表示各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同时针对“教-学-评一致性”面临的困境做出解读,提出高度关注国家关于义务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教法和新评价、聚焦核心问题以专项课题攻关的突破建议。


湖北工程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孙平院长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及评价》为题作报告。孙院长首先介绍了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随后详细解读了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评价的关系。最后以小学生个人品德评价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为例展示如何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评价。


主会场论坛结束后,1月8日下午15:40,来自武汉市数所名校校长及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分别在校长、语文与科学以及数学三个分会场进行了发言。

校长分会场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李伟副教授主持,会议参会人数达百余人。参与本次论坛的小学校长依次发言,分享办学经验与实践思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李晓艳校长介绍了华科附小聚焦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未来科学家系列课程。武汉市江夏区康宁路学校张立斌校长对康宁路学校“吾学吾长”生长课堂模式、德育特色做了相关分享。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研室寇晓燕书记认为,新课标颁布后,教师要从儿童哲学的角度出发找规律、会倾听、做减法。武汉市青山区建设中心小学阎进林校长以《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为题分享了学校“养正教育”的办学理念及其实施。武汉市江夏区庙山第二小学副校长刘道斌以《守正笃行,久久为功》为主题提出学校管理要做到有朝气、有灵气、有正气、有大气。武汉市江夏区文化路小学副校长祝志东以《以文化人,小学大成》介绍了学校的润美教育。武汉市江夏区纸坊第二小学谢巧云校长以《快乐教育促发展,师生幸福共成长》为题分享了学校是如何将“快乐”理念贯穿到办学行为之中的。

语文与科学分会场上,武汉市教科院特级教师余国卿、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特级教师彭爱芬、武汉市硚口区特级教师余凤娟、武汉市骨干教师汤金梅、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朱映晖分别作了主题发言。该分会场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建副教授主持,线上参会人数300余人。

余老师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为题,深刻解读了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及其关系,分析了教学视域下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从而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方式与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措施。彭爱芬老师作了《素养立意行课堂改革,与时俱进促专业发展》主题报告,提出新课标背景下,应从“素养立意”“课堂改革”“专业发展”三个关键词出发去学习新课标、践行新课堂、培育新学生、成为新教师。余凤娟老师则结合新课标“素养型课程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过程性评价”三个核心概念,以《“新课标”理念下的作业优化例谈》为主题梳理出了优化作业设计的关注点。汤金梅老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从逻辑构建、要素遴选、树标定影三个方面深刻解读新课标中的“表达与交流”,系统分析出其所暗含的双螺旋结构。朱映晖老师围绕《关注核心素养整体把握内涵,聚焦科学本质开展持续探究》这一主题,指出一线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对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整体把握等三个方面,加快科学课程核心素养在实践层面的落实。



数学分会场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孙婧副教授主持,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一小学特级教师王华蓉、青山区教育局教研员杨慧、汉阳区教育局教研员何晶、洪山区第三小学副校长董艳以及育才二小高级教师田洁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其中,王华蓉老师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解读,并结合工作室和光谷二十一小的实际经验,作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3X”智趣数学课堂模式》主题发言。杨慧老师结合亲身实践经历,围绕《新课标下创新意识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这一主题解读基于新课标,从创新意识的内涵、价值、具体要求及教师如何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四个方面,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做了初步的解读。何晶老师则以汉阳区小学教育为背景,在分析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专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董艳老师详细阐述了全喻数学视角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过程,并从多个方面对课时教学如何走向单元教学进行重构。田洁老师以《新课程背景下“数与代数”领域结构化教学初探——以“分数乘除法”单元整体教学为例》为题,指出小学数学教师应突破常规课时教学设计,占位“大单元”,优化教学结构化,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分会场结束后,大会进入闭幕式。闭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基础与继续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董晓林主持,李太平教授作会议总结。

李太平教授指出,本次论坛聚焦“新课标·新教学·新教师”,各位发言人围绕新课标下教学与课程改革、教师与学校发展、教育评价等多个主题进行分享,既有理论的剖析也有实践经验的分享与对话,展现出教育学者与教育实践者面对新课标的积极而充满信心的态度,感受到学者们的深刻理论探索,也体会到了教育实践的丰富样态。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