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于101报告厅举行。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由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马志凤主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小月书记、陈廷柱院长、张俊超副院长以及贾永堂老师、陈建文老师、张洋磊老师,许宏老师、骆四铭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参加本次闭幕式。
首先,马志凤副书记对全体师生、院友、工作人员在学术年会中的不懈付出和辛勤工作表示感谢,接着她提出本届学术年会的两个突破:一是投稿数量上的突破,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投稿,都创了历年新高;二是举办形式上的突破,本次年会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教育同行、高校学子在疫情之下拥有一场与众不同的学术盛会。

随后,王小月书记宣读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评选结果,并对评委老师、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由王小月书记、陈廷柱院长,马志凤副书记、张俊超副院长,贾永堂老师、陈建文老师、张洋磊老师,许宏老师、骆四铭老师为此次学术年会获奖学生颁发证书。

学院老师与圆桌论坛入围者合影

学院老师与三等奖获得者合影

学院老师与二等奖获得者合影

学院老师与一等奖获得者合影
合影结束后,王小月书记再次向获奖和入选论文集的同学们表示祝贺,并希望教科学子继续潜心学术,加强交流与沟通,孜孜以求,努力践行“博学笃行,立己达人”的院训。
至此,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圆满结束!
附:第七届学术年会获奖名单
博士生(学术型)专场获奖名单 |
一等奖 |
报告人: 彭聪 报告题目: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child Attachment and Adolescents’ Anxiety: The Chain Mediation Analysis of Adolescents’ Neuroticism and Peer Attachment |
二等奖 |
报告人: 黄敏 报告题目: 他们何以如此优秀?——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能力素质提升的教育因素探析 |
报告人: 张基惠、李太平 报告题目: 教育研究直觉刍论 |
三等奖 |
报告人: 袁景蒂 报告题目: 欧洲研发框架计划历史嬗变的逻辑——基于MPC综合分析框架 |
报告人: 谢影 报告题目: 教育公平理论的三维视角——基于效用、基本善与可行能力理论的解析 |
报告人: 袁东恒 报告题目: 美国高校医工交叉组织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
报告人: 刘智慧 报告题目: 大学生在线学习阻碍因素及其影响研究——基于6所研究型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圆桌论坛专场获奖名单 |
教师教育 |
报告人: 李彩彦、郭卉 报告题目: 谁更愿意当教师?——基于教师职业选择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分析 |
报告人: 冯卫 报告题目: 高校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学理逻辑与行动路径 |
报告人: 周利云 报告题目: 教学技能工作坊引导员知识发展路径分析与校本实践 |
报告人: 孔令豪 报告题目: 部属公费师范生教师职后职业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Logistic—ISM模型实证分析 |
报告人: 刘彩钰 报告题目: 理工类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能力研究——以D大学为例 |
本土与 国际 |
报告人: 苑津山、张傲冲 报告题目: 抓牢中国特色的高校学分制进一步调控高校“人、财、物”的建议 |
报告人: 张星星、彭湃 报告题目: 西部地区师范教育应如何提升?——基于专业认证考察报告的分析 |
报告人: 肖霜 报告题目: 完善课后服务系统:美国课后作业中心带来的启示 |
报告人: 李婧芸 报告题目: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至普及化过渡阶段的结构变化特点——基于 2015-2019 年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 |
报告人: 徐汇杰 报告题目: “双一流”建设能否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基于双重差分和机制检验的证据 |
报告人: 周家欣 报告题目: Z世代中国内地赴外留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与建构——基于访谈的个案分析 |
家校共育 |
报告人: 贾丽敏、姬梁飞 报告题目: 家校冲突:学校价值观的“守”与家庭价值观的“变”——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分析 |
报告人: 赵晓玉、陈建文 报告题目: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生涯发展的关系及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一项追踪研究 |
报告人: 赖秦江、彭湃 报告题目: 家庭背景还能影响研究生的学业吗?——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 |
报告人: 尹霞 报告题目: 家庭教育焦虑与学生学习焦虑 |
报告人: 李邵阳 报告题目: “双减”政策下乡村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研究——基于对Z县两所小学师生的访谈 |
高等教育学专场获奖名单 |
一等奖 |
报告人: 陈舟 报告题目: 卓越生何以卓越?——学习参与及其工程能力发展效应探究 |
报告人: 戚佳、孙迟瑶、刘继安、徐艳茹 报告题目: 阶段式指导与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发展 |
二等奖 |
报告人: 陈雨沁、李钰莹 报告题目: 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分布特征与时代趋势——兼论学科设置的影响要素 |
报告人: 陈金好 报告题目: 民办院校学业期望、学生投入度、学生学习效果关系研究——来自SSLD调查的实证分析 |
三等奖 |
报告人:牛彤琰 报告题目: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拨款政策及经费来源探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
报告人: 李婧芸 报告题目: 重构终身教育时代下的大学观——基于历史与比较之视角 |
报告人: 赵玉波 报告题目: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预聘——长聘制”的潜在风险及优化路径——基于北京大学的个案分析 |
报告人: 苑津山、魏家昌 报告题目: 良钥与良师:大学书院制建设刍议 |
报告人: 高雅 报告题目: 新型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内涵、特征与挑战 |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场获奖名单 |
一等奖 |
报告人: 曹顺良 报告题目: 学优本科生时间管理特征分析——基于 H 大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混合研究 |
二等奖 |
报告人: 吴柯豫 报告题目: 央地关系视角下独立学院政策变迁审视——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分析 |
报告人: 徐汇杰 报告题目: “双一流”建设能否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基于双重差分和机制检验的证据 |
三等奖 |
报告人: 查淇方 报告题目: “学术大牛”也是“理想导师”吗?——基于2021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学习和发展”调查数据的分析 |
报告人: 胡静雯、梁栋 报告题目: 学在华中大:学优生自我管理的独特与典型——对两位本科生国奖获得者的案例分析 |
报告人:王耀宇 报告题目: 研究生教育中导师能当“甩手掌柜”吗——基于 2021 年“全国研究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数据的分析 |
教育学所专场获奖名单 |
一等奖 |
报告人: 李慧敏 报告题目: 小学高年级统编语文教科书古诗词选文:现实样态与教学建议 |
报告人: 黄艺 报告题目: 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与其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南京市五所小学的调查分析 |
二等奖 |
报告人: 秦煜萱 报告题目: 面向未来的STEM教育评价:STEM横向技能评估的概念框架与启示 |
报告人: 向妮 报告题目: 1949年以来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演变及背景分析 |
三等奖 |
报告人: 李秋阳 报告题目: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家庭形象分析 |
报告人: 林茉梓 报告题目: “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堂教学实践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 |
报告人:王士超 报告题目:当代劳动教育的六重价值 |
报告人:毕雅楠 报告题目: 普通高中教育从“成衣”制作转向“布料”加工 ——基于“双普及”时代下高大衔接教育的视角 |
报告人: 贡丽媛 报告题目: 双一流大学本科生劳动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以 Z 大学为例 |
教育心理学专场获奖名单 |
一等奖 |
报告人: 边越然 报告题目: 交叉分类对刻板印象的影响:类别可控性的作用 |
二等奖 |
报告人: 马梦宇 报告题目: 大学生压力易感性与其抑郁的关系:自尊的调节作用 |
报告人: 笪惠 报告题目: 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居民的认知能力、焦虑、抑郁、睡眠状况分析 |
三等奖 |
报告人: 葛扬 报告题目: 正念:学业压力下的积极适应机制 |
报告人: 韩笑 报告题目: 4-6 岁幼儿执行功能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
报告人: 刘欣悦 报告题目: 受教育程度、阶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一项基于 CGSS 2017 的实证分析 |
报告人: 郭妍 报告题目: 小学生学业成就、一般认知能力、批判思维的纵向关系 |
科普&教管专场获奖名单 |
一等奖 |
报告人: 蔡伟 报告题目: 内容分析视域下生命科学类科普短视频创作的术与道--以哔哩哔哩“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账号为例 |
二等奖 |
报告人: 彭银春 报告题目:城乡小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对比研究及启示 |
三等奖 |
报告人: 喻梦琪 报告题目: 德国“女孩日——女孩前程日”及其对我国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活动的启示 |
报告人: 向珏 报告题目: PISA 2024科学素养评估框架特点及启示 |
报告人: 李邵阳 报告题目: “双减”政策下乡村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研究——基于对Z县两所小学师生的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