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0-21日,香港比较教育学会年会(CESHK 2022 Conference)在线举办。我院王小青老师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戴坤老师(Kun Dai)共同作学术报告“From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从区别管理到趋同化管理:中国来华留学生管理策略的系统性回顾》),两位报告人分别作为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麦吉尔大学的荆晓丽博士生和我院杨雪博士生也是本研究的合作者。
报告主要分为研究背景、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理念、实践和影响以及留学生趋同化管理路径三个部分。戴坤老师负责报告研究背景,王小青老师负责报告后两部分。
首先,戴坤老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第一,中国的留学教育事业正处于从数量到质量的重要转型期。据新冠肺炎疫情前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接收了49.2万名国际学生,按照正常增长速度,我国可在2020年实现接收50万留学生的目标。据国际教育协会(IIE)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家。第二,留学生区别管理引起了一些问题,如教学管理中的 “双重标准”降低了留学生的质量,激化了中外学生的矛盾。而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对于促进中外学生的互动和文化融合,增强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同时提高中国本土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王小青老师及其合作者在研究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从1995年到2021年中国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概念、实践和结果是怎样的?
(王小青老师和戴坤老师参加在线会议并做报告)
接着,王小青老师阐述了中国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理念、实践以及影响。在理念方面,现有研究虽然已经基本厘清了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在哪些方面是趋同的,但各方面的趋同程度如何,在不同高校的表现如何,哪些方面还需要保持差异化管理等问题还未在理论层面上得到深入探讨。在实践方面,研究首先对学校层面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具体以复旦大学、南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以及江苏大学为例。高校二级单位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程度相对较高,但程度不同,研究重点介绍了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简称“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亮点做法。在影响方面,重点报告了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如余文娟(2016)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140名留学生对复旦大学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实践的满意度。在教学管理方面,留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分别为68.4%、53.2%、50.8%、60.5%,对留学生会的满意度为63.4%,对中外学生混合生活的满意度为63.4%。王小青、曲垠姣和陆伟(2019)聚焦不同住宿模式如何影响跨文化情境中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发展,以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为例,采用混合研究法对234 名毕业生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中外学生混住模式的中国大学生比中国学生合住或独居模式学生在跨文化知识方面有明显优势,外语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在访谈中得到有力回应,但跨文化态度方面处于劣势;是否为独生子女、父亲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项目类别等大学生个体特征对跨文化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入学前的海外经历对跨文化能力无显著的影响。
最后,王小青老师分享了其团队关于中国留学生趋同化管理路径的建议:(1)制定政府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2)完善高校规章制度。(3)对留学生和本土中国学生采取类似的教学和评估标准,通过课外活动融合不同群体。(4)提升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的国际化与专业化。(5)提升留学生入学及毕业出口质量。(6)对管理有效性进行系统性自我评估。(7)明确差异化服务边界。
(王小青老师和同行学者共同评论其他报告人的研究成果)
据悉,该研究成果在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研究型大学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以H大学为例”的资助下完成。王小青老师和戴坤老师的报告结束后,引起会学者的浓厚兴趣,来自韩国、日本的学者针对“趋同化管理”的术语、中国留学生的多元化等进行了提问,王老师和戴老师对所提问题一一耐心、专业回答,与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报告结束之后,王老师和其他搭档继续听取该Session的其他同行学者的学术报告并参与研讨。(黄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