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下午2:00,第228期喻园讲坛在学院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讲座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成果报告:“深化创新教育,突破拔尖人才培养瓶颈”,主讲人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于海琴副教授。讲座由陈建文教授主持,教务处刘燕副处长出席,我院师生积极参与,座无虚席。
此次讲座共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于老师从“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及过程、研究发现与结论、研究成果与影响”五个方面进行汇报;第二部分是陈建文教授与贾永堂教授对课题报告进行总结补充和思想分享;第三部分为师生互动环节。
讲座第一个环节,于海琴教授介绍了“深化创新教育,突破本科拔尖人才发展瓶颈”的研究背景,研究课题立足于重点大学实验班,探讨拔尖大学生自身特征、发展规律,教育环境安排对他们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实验班教育改革的利弊得失、改进措施,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化。然后,于教授讲述了本课题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着重分享了创造系统观和4c创造力理论,指出具备创新思维和人格仅仅是基础条件,还具备创新的任务条件、师资指导、机会和文化氛围。从日常生活中的小创造发展到专业创造需要通过师徒专业训练,如诺贝尔奖的持续性诞生表明创新系统、文化氛围的重要性。接着,于教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程序,该课题研究方法通过实践的不断探索与改进呈现为交叉混合设计:量化调查研究+质性研究的方法程序,不但有大样本的横断调查,有连续四年的追踪调查,还有个案质性研究。研究方法充分展现了课题的严谨性、创新性和较高的难度。之后,于教授重点介绍了八项研究发现与结论,并集中对几个现实问题发表观点:一是创新在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价值与功能,二是我国创新教育的成效和突破口,三是树立人才发展系统观,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四是本科卓越拔尖人才特殊教育应加强院校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后就研究的进一步改进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
讲座第二个环节,陈建文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陈教授从研究的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对课题报告做出了高度评价:如研究选题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方法既有大样本的横向调查又有长期的追踪调查,既有量化研究又有质性研究,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研究成果丰富且价值高。之后陈教授邀请该课题组成员贾永堂教授对报告进行补充和分享。贾教授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了宝贵的思考:第一点:从我国培养拔尖创新的长期历史实践出发,提出在大学教育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困难之一,是大学教育面对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知识、学习方式,面对一张已经被染上各样颜色的纸,到大学阶段再去重新开展创新教育是困难的;第二点,贾教授强调了平衡确定性知识学习与创造、想象力和好奇心培养之间的重要性,启发大家如何正确看待确定性知识的积累与创新,以及如何恰当处理二者关系;第三点,贾教授对大多数实验建设做出是否具有规范性的反思,强调了规范实验的方法论、基础理论支撑、实验假设、实验目标的重要性。最后对于教授的课题研究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期望,并指出这一课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空间。
最后,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提问,实验班学生是否没有选拔出创新人才乃至于选错了人?为何个别学生实现了创新发展?是否应开放实验班资源流动参与?实验班的厌学情绪与普通学生是否一样?等等挑战性问题,于老师给与解答并延伸至前沿理论,得到两位老师的认可,报告会讨论的内容深化了大家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真正做到了师生交流思考,共同进步,学术氛围分外浓厚。本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张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