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第八十四期

来源: 时间:2019-03-22 点击量:

1.《现代世界史》

作者:(美)R.R.帕尔默 乔 科尔顿 劳埃德·克莱默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内容简介:本书以洋洋百余万文字阐述了现代欧洲的崛起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在作者笔下,曾经默默无闻的欧洲(或曰西方),在16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里,引领创造了一个囊括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作为一部将传统叙事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作品,作者在以政治和制度的演变为主线的同时,对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诸方面也作了简洁而生动的阐释。全书贯穿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情怀,思想的火花与睿智的表达时时可见,使得阅读本书成为一次美妙的思想之旅。


2. 《南渡北归》

作者: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内容简介:《南渡北归》(全新经典三卷本),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3.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作者:(美)孔飞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内容简介:《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特质”。本文认为,若以孔飞力的历史叙事为标杆,则中国革命固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正当性,革命所建立的国家却从来都面临着深刻的合法性挑战。但包括政治民主化推进在内的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仍是可能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这方面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资源。而这一构建前行的必要条件则是如魏源、冯桂芬等近两个世纪前所言——“广开言路”。


4. 《大国崛起》

作者:唐晋 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内容简介: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大国崛起》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语言,描述了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历程。全书站在整个世界文明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5. 《红与黑》

作者:(法)司汤达,罗新璋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经典传世名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军职与圣职,梦想与现实,用红与黑的色彩谱写一首“灵魂的哲学诗”;自尊与自卑,野心与彷徨,雄浑笔力描摹“少年野心家”跌宕起伏的人生。


6. 《研究型大学院系治理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例》

作者:肖红缨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内容简介:大学的院系是以学科专业为基本依据建立的*重要的二级实体组织,是学科建设发展的直接载体和责任主体,一流大学建设关键在一流学科建设。“立德树人”“教授治学、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终要通过院系来实现。因此,大学内部治理的重心在院系治理,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的评价内容,而院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7. 《文凭社会》

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内容简介:《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考察了1850—1978年间美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以文凭社会的文化生产为研究切入点,从社会学视域分析了文凭的本质和文凭异化的过程,揭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


8. 《社会学的想象力》

作者:(美)米尔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610

内容简介:《社会学的想象力》堪称C.赖特·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


9. 《街角社会》

作者:(美)怀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949

内容简介: 《街角社会》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10. 《自杀论》

作者:埃米尔.迪尔凯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2

内容简介: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现象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它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重大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11. 《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作者:[]安东尼·T.克龙曼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1

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而活”——这是人生中*重大的问题。然而,在现代学术研究理想的影响下,今天的大学从教室里摒除了这一重大问题。在这本雄辩、流畅而又深思熟虑的著作中,安东尼?克龙曼通过考察人文学科的衰微、学术研究理想的转变、大学的转型等重大主题,探讨了大学放弃追寻人生意义的深层原因。作者主张,大学不仅传播知识,也是探讨生命意义的场所。他呼吁复兴大学中失去的人文学科传统,通过精细而批判性地阅读文学和哲学经典著作来追寻人生的意义。


12. 《教育公平:基于学生视角的国际比较研究》

作者:[]Stephen Gorard[]Emma Smith等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

内容简介:、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两位教授从小学生的视角对教育公平的世界比较研究,报告了欧洲六个不同国家的小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在校内外的经历对他们正义感的形成和判断标准的影响,从中阐释对学校作用反思及其实际意义。本书中的许多实证研究来自于作者对欧洲教育系统公平性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13.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作者:美维尔斯马,于尔斯,袁振国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

内容简介:作为本领域的经典著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阐释了研究过程中从选题到研究工具的所有核心问题。重点讲解了研究问题的基本范式、*文献的引述、恰当研究设计的选择,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和评价。其中,对定量和定性研究设计作了详细讲解;对测量,抽样和统计方法等研究工具和手段问题也进行了介绍。


14.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

作者:高文、徐斌艳、吴刚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

内容简介:关于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论与理论基础研究,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学习、课程与教学,建构主义与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案例研究,关于建构主义教育的反思与建构五个部分,为不同层面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深入理解建构主义教育提供了全景式的参照。建构主义以人类历史的长时间视点、人类实践的宽维度关照,提出了知识和学习的建构性特点,解释了知识的生产和学习,从人类整体看和从个体的人看,何以可能,探讨了如何以此为基点对学习和教育进行设计。

15. 《教育、公正与人之善:教育系统中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

作者:[]Kirsten Meyer 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

内容简介:由于人们对教育公平、教育目的、机会平等等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尚无定论。目前,关于教育公平,学术界主要分为平等主义和充分教育两派,两派观点各有侧重。本文选取了双方论文共8篇,对教育公平进行了探讨。


16. 《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作者:(美)安妮特·拉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5

内容简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从而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上一篇:第八十五期
下一篇:第八十三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