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期
1、《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作者), 吴书榆 (译者)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第1版 (2018年4月1日)
内容简介: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被认为是比作者阿德勒另外一本作品《自卑与超越》更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全书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原型、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出发,论道说理,所呈现的人文观点,极具启发性与前瞻性,有待你慢读细思,咀嚼出字句背后丰沛的底蕴与真义。故事即人生。他的不完美哲学、生活之道、人性省思,澄明如镜,深入每一个人、每一段人生、每一个故事的内在,照出更真实的一面。
该书由台湾地区学者吴书榆倾心翻译,译文流畅,金句叠出,带来母语般流畅的阅读体验。
2、《正念养育:提升孩子专注力和情绪控制力的训练法》
作者:艾琳·斯奈儿(Eline Snel) (作者), 曹慧 (译者), 王淑娟 (译者), 曹静 (译者), 祝卓宏 (译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7月1日)
内容简介:
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在10年、20年后,或即便是5年后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因为到那时,他们身处的世界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将与现在大不相同。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们需要掌握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倾听、如何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与他人相处。而这些技能,以及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能的方法就是正念的核心。
正念练习适合年龄在5岁到12岁的孩子, 通过选择适当的正念练习,孩子能够更专注,更不容易冲动,从而更胜任学习任务,更加友善。
作者艾琳·斯奈儿是资深的儿童正念训练专家,她为儿童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正念训练法,让正念训练有趣而简便易行。除了书中介绍的围绕日常生活设计的练习法,本书还附赠11个经过反复实验验证非常有效有趣的练习法,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每个练习法的音频导引,家长带着孩子跟随导引练习效果会更好。
3、《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内容与向度》
作者:王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19年4月17日)
内容简介:
在21世纪,无论是知识社会的来临还是后喻文化的兴起,无论是复杂性理论的普及还是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都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本书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价值,从知识、技术、伦理、学科等维度入手,阐释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内容问题;以模式、过程和路径等为切入点,阐释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向度。
4、《美国弱势群体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研究:基于美国一流大学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分析视角》
作者:陈为峰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19年4月16日)
内容简介: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点从规模走向质量的同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注点同样从普及程度转向优质高等教育的分配问题。弱势群体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等资本弱势,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得方面可能遭遇某些制度性不公。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本书尝试以比较教育作为研究核心范式,以美国一流大学的招生政策作为分析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强国—美国在优质高等教育分配问题中的冲突与演变。
5、《面向创新的大学教育——科教融合理念及其模式建构》
作者:周光礼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19年4月11日)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上深入探讨面向创新的大学教育,主要涉及高等教育适切性、高等教育目标、科教融合、教学学术能力等理论问题。从实践上探讨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模式建构问题,主要利用访谈、问卷和个案研究深入剖析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和经验,数据分析和处理主要采用统计方法。本研究在理论上扩展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研究空间,提供了考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视角……
6、《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黄甫全吴建明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1版 (2019年4月3日)
内容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一门学科。它是在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学科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整合发展起来的。本书分别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容,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课程与教学本质,课程与教学系统,课程研制原理,课程设计与规划,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教学活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教学环境,课程与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美学,教学艺术等内容。本书突出应用性和实践取向,既有丰富的案例,又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既可作为《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生用书及教学参考用书,也适用于师范院校教育学各专业教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教学以及教育学各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等考试的复习备考。
7、《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通往卓越教育的路径》
作者:马文·柯林斯(作者), 希维娅·塔玛金 (作者), 刘琳红 (译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1版 (2019年4月1日)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讲述了当代传奇教师马文·柯林斯在教育这条道路上的挣扎与成功——她在公立小学担任多年教师,之后创办了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并将其发展壮大,更包含其课堂教学的详尽实录,清晰地传达了她的教育理念、方式与方法。
8、《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作者:徐学福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9年4月1日)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作者长期对探究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致力反映探究教学实践面临的基本问题与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吸收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主义等合理思想,立足学科本质与特色以及学生年龄特征,阐述探究学习的基本规范与文化特色,反思现行探究教学的误区与不足,探讨科学、语文、数学、品德学科相关知识的探究教学学习模式,分析教师在探究学习中的指导作用。本书既重视理论阐述,又重视案例分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重视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思考的统一,便于读者学习、理解与应用。
9、《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作者:[美]卡罗尔·德韦克 楚祎楠(译)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10、《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德勒杨蔚(译)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越》,现代人类必读的个体心理学经典之作。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书中根据大量实例,深入剖析每个人心中的自卑情结,从教育、家庭、社交、伦理、婚姻等多个领域阐明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打破自卑枷锁,理解生活,超越自我,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11、《西南联大国文课》
作者:一国文编撰委员会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1938至1942年间,由杨振声、朱自清、浦江清、罗庸等人主持参与的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西南联大国文课》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予以校订整理出版,由刘东作序,并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对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回忆及解读文章。
12、《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
作者:凯文·凯里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你了解目前全球高等教育的现状吗?你知道高等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吗?你听说过泛在大学吗?翻开本书,了解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一书由美国知名教育作家凯文·凯里倾情打造。作者在书中详细论述了美国大学的历史变迁、大学的本质、大学的未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泛在大学的定义、传统大学在大趋势下的挣扎,以及未来高等教育的学历认证与呈现形式。本书作者用缜密的逻辑、风趣的语言及生动的案例带你一窥高等教育的未来。
13、《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考察了1850—1978年间美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以文凭社会的文化生产为研究切入点,从社会学视域分析了文凭的本质和文凭异化的过程,揭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
14、《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
作者:鲁克(著),于培文(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营利性大学已经稳稳地占据了学生市场的较大份额。理查德·鲁克集中讨论了美国当前有代表性的几家营利性高等教育公司,如德夫里公司、阿格西教育集团、阿波罗集团等。他分析了这些机构的设置、服务,详细解释了它们是如何从学费中盈利的。他指出,这些主要的营利性高校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必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5、《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版)》
作者:陈洪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鉴于德国大学观念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版)》还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1917-1923)为中心探讨德国古典大学观对中国大学观念的影响。论证显示,蔡元培基本上完全接受了德国的大学观念,并成功地将其运用于当时的北京大学,德国大学观念从而通过北京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早期发展以及学术转型过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