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期
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作者:乔纳森·H.特纳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全书除第一章为总论外,共分七大部分计29章。每一部分既概要总结了各种理论观点的来源,也分述了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本书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观点进行了分类,抓住了当今社会学中的最核心的理论领域,展现了不同理论传统的发展脉络,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详明性特征。因此,目前在社会学领域中,本书一直被当作专业必读书。
2、《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康德著蓝公武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康德“三大批判”之首,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它推翻了旧行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3、《爱弥儿》
作者:卢梭著李平沤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卢梭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著作。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4、《社会科学方法论》
作者: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作者), 韩水法(译者), 莫茜(译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最重要的方法知识论著述的结集,《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以下内容: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性”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目的”与“手段”之批判;“伦理学”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发展趋势”与“适应”:“进步”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
5、《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作者:[瑞典] 喜仁龙 著 邓可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瑞典艺术学者喜仁龙运用严谨的研究方法去挖掘中国历史文献、勘测古老城墙、绘制精美细节图片,让我们有幸在这些古迹消失殆尽的今天仍能一睹当年雄浑厚重的北京城墙。
6、《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著 安尼 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7、《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
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作者), 赵中建(译者), 张燕南(译者)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一书指出,当下大数据正悄悄影响到教育体系的每个层面,对于全世界的学习与教育活动,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大数据领域公认权威、百万级超级畅销书《大数据时代》作者、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迈尔-舍恩伯格教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最前沿的理念——大数据将如何改变教育。
8、《吾国教育病理》
作者:郑也夫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其姊妹篇《科场现形记》则从教育领域中你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9、《西南联大行思录》
作者:张曼菱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行思录》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家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西南联大行思录》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10、《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
作者:卢安克著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内容简介: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内容简介: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他们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要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11、《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作者:戴维·珀金斯 (David Perkins)(作者), 杨彦捷(译者)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戴维·珀金斯将告诉学习者,如何辨别传统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如何学会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全局性理解,真正做到通过辨证地学习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12、《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作者),林俊宏(译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分4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1大开创性在于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填补传统人类史的3大鸿沟: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读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13、《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著何忠强杨凤池译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用来拯救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能者多劳们生存的社会所应担负职责的思考。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读物。这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从他无比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拯救自己的经验……
14、《策略思维》
作者: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 (Avinash K.Dixit)(作者), 巴里•J•奈尔伯夫 (Barry J.Nalebuff)(作者), 王则柯(注释 解说词), 王尔山(译者)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策略思维》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15、《一九八四》
作者: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作者), 董乐山(译者)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九八四(双语珍藏本)》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