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期
1、《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作者:古德莱德著;苏智欣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是古德莱得完成美国“学校教育研究”的调研报告书。书中基于总结调查的教师的数据、学生的数据、家长的数据、教学实践的数据以及决策的数据,详细说明了美国学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形成学校教育种种弱点的原因,深刻揭示了在人们所向往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差距,提出了全面改革学校的整套方案。它是对美国学校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该书荣获美国教育研究协会1985年杰出著作奖。古德莱得也因该书的出版被誉为“研究美国学校教育的权威”。
2、《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作者:马克斯·范梅南 著;李树英 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在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作者:泰勒 著;罗康 张阅 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学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自1949年初版以来,该书已重印40余次,并以多种文字翻译出版,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范式!经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正式授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同时获得该书的中文和英文版权。为保持原貌,本书后半部分直接复制了英文原著。
4、《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作者:佐藤学著;钟启泉 陈静静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5、《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作者:佐藤学著;钟启泉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描述了21世纪“课堂革命”的全球图景,并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案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该书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在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步入第十个年头之际,出版《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6、《校本课程发展、教师发展与伙伴协作》
作者:李子建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我国香港地区近年来开展的“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共创优质教育计划”《简称“协作计划”》为基础。探索中小学借助大学的专业指导来发展校本课程,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途径。不同学校具有相异的发展阶段,校本课程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策略都应因地制宜。而大学的伙伴角色亦可有所变化,从高度支持迈向促进反思和自我完善。此外,中小学校长和资深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须扮演积极角色,而教师的投入以及在人力或资源上获得外界支持也是关键的因紊。全书分为理念篇和实践篇。理念篇阐述“协作计划”的基本理念。介绍运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的策略。实践篇对应于理念篇,对涉及课程领导。课程统整,专题研习、行动研究的教学实践进行介绍和分析,从而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发展提供借鉴。
7、《薄弱学校的教学改进 大学与中学的合作研究》
作者:胡定荣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如何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缩小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是世界和中国基础教育长期面临的难题。薄弱学校的改进需要弄清薄弱学校弱在哪里、因何薄弱和如何改进等基本问题。胡定荣编著的《薄弱学校的教学改进——大学与中学的合作研究》以一位大学研究者和一所薄弱初中四年的合作改进实践为基础,以学校教学改进的实践变化过程为线索,系统阐述了薄弱学校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诊断,如何构建教学改进的有效教学模式和如何提炼学校改进经验的过程与结果。《薄弱学校的教学改进——大学与中学的合作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校均衡发展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为薄弱学校的教学改进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为大学研究者与中小学开展深度合作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8、《教学论-心理学取向》
作者:王小明 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教学论可以区分出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和心理学取向的教学论。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取向教学论的著作,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要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规律为依据并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一思想出发,以哲学取向教学论的主要论题如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诊断与补救为组织框架,介绍了心理学取向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实际,对课程目标框架、教科书设计、自主学习、学业评价等实践问题作了心理学的分析和解释。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论、教学心理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供教育科研工作者、中小学教师阅读参考。
9、《教师应该做到的和能够做到的》
作者:哈蒙德 布兰斯福德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是教师应该做到和能够做到的?本书为教师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了教师应该掌握的和能够掌握的8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大框架基础上,指引教师对复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一个完整教学框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完善,以帮助教师超越仅有的课程讲解的能力,在职业道理上走得更好更远。
10、《教学与社会变革》
作者:奥克斯 著;钟启泉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珍妮·奥克斯编著的《教学与社会变革(第2版)》全面审视了走向21世纪的美国学校的教学,既有实用性,又不缺乏基础性。
它坚持这样的立场:一个充满希望的、民主的未来,取决于所有学生是否在学校中习得了和体验到学术的严格和社会的公正。《教学与社会变革(第2版)》旨在帮助教师认识到,他们为什么应该以及怎样能够从事社会公正的教学,并满怀希望,矢志不移。
11、《学习的快乐》
作者:佐藤学 著;钟启泉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教授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以“课程”与“教师”为主题的前两部著作已经结集为《课程与教师》翻译出版,本书则是以“学习”为主题的专著,重点论述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借助这种对话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而基于“学习共同体”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本书作者融会东西方教育哲学的思想所着力重建的“学习”概念及其对于一系列传统教育观念的超越,不啻是一席丰盛的心灵盛宴,万千读者将会从中得到莫大的启迪和激励。
12、《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
作者:舒尔曼 著;王艳玲 等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舒尔曼(Lee S. Shulman),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他在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法推理领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舒尔曼对教师知识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框架和评估框架,也为教师培养和培训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课程框架。本书包含了舒尔曼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学等方面最主要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见证舒尔曼作品的轨迹及其重要意义。
13、《被压迫者教育学》
作者:弗莱雷著;顾建新 等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被压迫者读,也是写给一切有良知的教师读的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有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也有被压迫的学生。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扮演了压迫者的角色。这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而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非常值得一读。“合作、团结、组织和文化综合”。
14、《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 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共产主义教育伦理学)一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晚年创作的。书中分析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并向正在成长的一代提出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和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需要、兴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有机地把伦理学范畴、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公共行为准则纳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问题的结构之中,揭示了其在解决思想、劳动、智力、道德、美学、体育方面的发展、形成和教育问题上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的中心问题是着重阐述教育伦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即正在成长的一代孩子们在道德关系组成的基础上及其在自发的或者专门组织的道德活动中形成道德意识。
15、《后现代课程观》
作者:多尔 著;王红宇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宏观综合的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以寻求取代现代性的单向独白式权威教育。作者首先深刻批判了西方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一个环节,教育与课程从而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
作者进而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技理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这种课程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提出了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后现代课程设计理路,这是对具有工具理性性格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