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互启而达生:硕博士生指导经验交流——教科院青年教师学术午餐会第六次活动圆满举行

来源: 时间:2024-10-11 点击量:

1091200,我院成功举办青年教师学术午餐会第六次活动。此次午餐会在学院党委和行政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召开。青年教师学术午餐会第六次活动围绕硕博士生指导经验展开,每位老师根据自身指导经验分享、讨论处理导学关系上的困难和经验。本次学术午餐会活动由郭卉老师与李牧川老师具体策划,李牧川老师主持。

“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天”,这是刘亚敏老师陪伴学生成长的方式。她借用之前的工作经验,组织基于学门而不限于学门的读书沙龙开展和学生们的对话。学门沙龙通过收集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拟定主题。读书沙龙是以经过审思、实践、组织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刘亚敏老师强调,在组织学门沙龙过程中撰写新闻稿的重要性。其一,让学生意识到文字推敲的重要性;其二,通过小型活动增强分工意识、合作意识;其三,提高师门的凝聚力和交往频率。高要求才有高质量,她要求学生仔细比较老师修改前后的新闻稿,分析修订痕迹,不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在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低头拉车”过程中,收获了师门内外的一致好评和鼓励。“家有家规,门有门规。”门规是王小青老师送给学生的“见面礼”,也是“拦路虎”。王小青老师围绕门规分享筛选学生、指导学生的经验,按照学生的个人规划制定不同培养模式。此外,他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学术活动,也欢迎其他师门的学生加入团队一起开展学术合作。

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志凤首先感谢了各位老师积极参与此次午餐会,她分享了在学生工作岗位上帮助师生调节导学关系的经验,用家庭亲子关系比喻师生关系,建议老师们尽量排除其他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雷洪德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自由与约束的平衡问题感到困惑。李函颖老师从真实的交谈经历出发,分享当前就业竞争压力传导下的学业竞争压力。朱新卓老师认为当前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和培养方向存在较大偏差,建议部分学术课程向应用型课程转变,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贾永堂老师回顾了自身的求学经历,从本意学习者和非本意学习者的学术理性角度分析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异性的现象。

洪敏老师介绍了她通过“每周小结”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术和生活状态,这种方法帮助她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解决学术和生活中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金红昊老师从自己学生生涯的经历中借用导师的宝贵经验——以打磨小论文的文字、方法、理论为基础发展学位论文。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张洋磊老师分享了培养的博士生四年如期毕业的经验,他认为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心和学习劲头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方法。郭卉老师则指出,硕士生的执行能力往往高于博士生,她认为导师的引导固然关键,但学生的高度自我推动力是成功完成学业的核心因素。她呼吁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更多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陈建文老师特别提到博士生在盲审中遇到的挑战,尤其是选题对通过盲审的关键作用。他指出,盲审过程中,选题的科学性以及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往往成为论文通过的关键因素,因此导师应在学生选题和研究方法上提供更细致的指导。李牧川老师从督导、指导、辅导、引导、教导、互导六个方面概括了对导师之“导”的理解,并提出了“互启而达生”的生命自觉之指向的师生关系境界。最后,张青根老师谈到部分学生在学术上的主动性不足,而那些优秀学生则在后期发展中可能遇到瓶颈,建议通过更换导师的方式帮助他们突破。

“学会自我疗愈用成长性思维去看待学生”,“回归教育初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育所有的真谛就是爱,爱是恒久忍耐”,“不想着要给学生答案,希望他们在我的陪伴下自己寻找自己人生的答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导师责任的无边界中寻求平衡”,“老师职业像摆渡人,永远重复来回”……每位老师都以一句个人感受作结。老师们借此宝贵的机会进行深入交流,彼此分享,相互借鉴,为往后更好地处理导学关系提供有益启示。

(撰稿人:洪叶、李文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