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方法论的自觉与教育政策的更新 ——第二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纪实

来源:admin305 时间:2015-06-09 点击量:

5月23日,以“方法论的自觉与教育政策的更新”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在华中科技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此次论坛由华中科技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及《班主任之友》杂志社联合举办。与会代表分别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湖北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上海市静安区教科所、上海市松江教师进修学院、上海市闵行区教育测评与研究中心、浙江省宁波市教科所、山东省临沂光耀实验学校、以及国内聚焦班主任研究的《班主任》、《班主任之友》和《教师月刊》杂志社。华中科技大学附中、附小校长及部分班主任也参与了本次论坛。

学院书记董晓林、副院长李太平教授、副院长陈廷柱教授出席了论坛开幕式。李太平教授主持开幕式,陈廷柱教授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科院院长熊华生教授分别进行了致辞陈廷柱教授充分肯定了圆桌论坛的独特定位,同时对致力于班主任研究的学者表达了敬佩之情。熊华生教授表示对此次论坛非常期待,指出尽管目前班主任研究的学术团队不大,但要一直坚持研究,不放弃梦想。

一天的圆桌论坛包括四场主题发言和一场自由沙龙,有18位学者在主题发言中介绍自己研究成果,至少有20人次在自由沙龙环节进行讨论交流。

第一场主题发言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熊华生教授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家成教授以《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创生和转化教育资源》为题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讨论中国班级建设领域内教育资源观的内涵,揭示其性质与类型,讨论了其产生与发展的机制;来自香港教育学院的李丽娟博士以香港学校班级为例,利用大型数据库资源分析学校生活与学生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来自上海闵行区教育测评与研究中心的陆燕琴科研员以闵行区“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基础,借助复杂性科学独有的方法论探寻班级文化建设;来自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王洪明科研主任从方法论角度探讨班级日常生活变革的前提假设、理论视角、思维方式、分析框架等问题;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教授通过分析班级管理中人的物化现象,提出让教育重返班级,发挥其育人的功能。主题发言后的互动交流中,与会代表围绕班级日常生活中教育资源的生成、班级管理中教育性的回归以及如何有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深入班级研究等问题进行激励的讨论。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李伟副教授主持。来自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的郑斌耀教授先简单介绍在美国的研究和教学经历,然后结合中国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提出可运用质性研究、评述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开展班主任研究;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张颖博士从班级为本的心理辅导出发,探讨班级对学生社会适应影响的保护性因素,指出:友谊质量、积极同伴榜样、积极或支持性的师生关系、合理的课业负担、适当的生活指导、持续的家校交流、父母对班级欺负的关注程度等都是学生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卢旭博士从政治学角度,重新审视班级组织和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探讨班级中的权力微生态;来自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曹长德教授针对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组织模式的多样化,提出如何有效引导小学班级管理组织建设。主题发言后的互动交流中,与会代表围绕班主任权力、班级管理制度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充分肯定从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班级的重要意义。

第三场主题发言由《班主任》杂志社的赵福江主编主持。来自山东省临沂光耀实验学校的王立华校长从一线班主任的角度,叙述在班主任岗位上如何做研究;来自宁波市教科所的张立新副所长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变革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形态,实现“零距离”育人;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刘永存博士从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班主任成长的思考,指出班主任的成长需要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进行重构;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刘长海副教授通过分析美国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图景和理论脉络,为我国班主任工作制度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主题发言后的互动交流中,与会代表围绕班主任工作形态、班主任工作制度及优秀班主任等问题展开讨论。

第四场主题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主持。来自湖北大学的张裕鼎博士运用刻板解释偏差(SEB)问卷对熟手教师和准教师的内隐学生观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教师的课堂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孙利老师首先指出关注班主任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进而探讨班主任工作生活质量的内涵,认为班主任工作生活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来自上海市静安区教科所的王俊山主任基于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分析班级氛围、班主任情感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影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李伟副教授基于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创造与螺旋模型,对“班主任工作坊”这一独特的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进行分析:反思与重建“班主任工作坊”的知识论基础,建构“班主任工作坊”知识分享与创造的多元策略,营造促进“班主任工作坊”知识分享与创造的可能条件,探索“班主任工作坊”的知识角色分工。主题发言后的互动交流中,与会者主要针对班主任工作生活质量如何提高以及班主任工作坊这一形式是否有利于班主任的发展展开讨论。

在自由沙龙环节,从有关班主任工作生活质量的话题出发,班主任个体的现实生存状态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基于班主任工作的多重压力,有与会者进一步分析了班主任的压力源: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学生类型,性格、能力和精神面貌与以前相比有较大差异,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对教师的期待,与班主任的互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造成班主任适应不良;二是学校的许多任务压在班主任身上,而学校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此外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有与会者针对班主任研究的边缘化问题,指出研究者与实践者需打通话语通道,走向共生发展之路,也有与会者呼吁从方法论的多元化角度寻找新的路径。此外,部分与会者提出一些困惑:班主任权力越大,是否越有利于班主任?班主任的“边界”是什么?对班级管理进行建模,会不会在实践中约束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如何建立班主任评价机制?激烈而深入的自由讨论,让每一位与会者都受益匪浅。

论坛还讨论了第三届论坛的相关策划问题,并拟定第三届“中国班主任研究”论坛将于12月份在北京举行。

最后,李太平教授对本次论坛作了小结与点评,指出此次论坛主题明确,围绕班主任以及班级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发展性建议:“第一,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第二,班主任相关政策研究需要推进;第三,班级工作的统一指导思想应该明确;第四,对班主任进行的相关研究要更标准化、科学化。”(张小晶、马秀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