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7时,博士生学术沙龙第十一期活动在学院601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高等教育‘适应论’与‘超越论’之争”。华中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冯向东教授应邀主持本次活动,与博士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冯向东从近期学界对高等教育“适应论”与“超越论”问题的论战切入,简明扼要地回顾了上述争论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争论双方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观点。他指出1996年鲁洁先生在《教育研究》发文首提“教育适应论”,其主要理论依据来自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当时上述争论主要存在于普通教育学界。近来这一话题在普通教育学界渐趋降温,在高等教育学界则再次升温,成为理论热点。冯向东主张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同时避免在“适应”抑或“超越”的选择中走向两种极端。他认为对此话题的讨论不应再局限于 “超越”与“适应”的概念争辩或者仅仅讨论应该超越还是适应,而应思考这一话题重新引起了学界关注的原因,回到现实中去寻找这场讨论的实质是什么。对此,他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离不开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建设(目前现状不令人满意);同时反映了学界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现实情状的不满,试图为其背后的根源找到一种答案。他还指出“超越和适应是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但不能把适应当做规律” 。
之后冯向东针对大家对上述争论的问题、疑惑和想法与在座博士生进行了深入地互动交流。交流中,冯教授从高等教育“适应论”与“超越论”出发谈及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诸多问题。他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特定年代计划经济及其理论模式的产物,新形势下应走出这一理论误区,探索新的高等教育哲学观。“高等教育‘适应论’与‘超越论’之争根本不是规律之争,而是不同的哲学观之争”。针对在场同学的提问——“教育作为人为之事究竟是否有本质、规律之说,若有应如何把握?”冯教授还指出“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不具永恒性,只具有历史性和客观性,有了人才有社会规律。这种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非不以人(作为集群的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是无数个有限理性人相互冲撞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创造的,但不是在人的意念中创造的而是在关系中形成的。”冯教授还与在座的同学们讨论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高等教育的一般性与特殊性”,“高等教育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最后他请大家思考“成熟的思想文化是如何孕育着创新的?”以及“为什么在教育领域而非其他领域(如政治、经济等)提出‘适应’与‘超越’这个话题?”
整场沙龙,冯向东教授以其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考让现场弥漫着智慧的火花,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流溢着他对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深刻体悟和见解。冯教授的旁征博引和连珠妙语给在座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参与活动的博士生均表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并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冯教授交流。 (胡仲勋 肖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