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第167期喻园讲坛开讲。冯向东教授作“如何让自己的学术思维更缜密”的报告。
冯向东教授首先介绍了批判性对学术的重要性,指出思维的批判性是以思维的缜密性为前提,他认为学术的民主体现在对不同学术观点给予充分尊重,不能轻易否定其观点,而对于论证和阐述这些观点的依据、方法等可以进行审视。
一、概念:逻辑思维的起点
通过对文章《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结构以及主要观点的讨论,冯老师阐述了文章中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提醒大家写文章要从概念界定开始思辨。
关于概念(范畴)界定的基本要求,他提到两点:一是要概念的清晰性和准确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二是要顾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他指出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中都有“概念界定”,两者对概念进行界定的目的和功能有何差别与联系?很多人都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冯老师提到在学术论文中界定的一些概念是可以不在开题报告中阐述,而这些概念有可能是最终的研究成果。
关于逻辑起点的缜密性,冯老师提到了两个易于出现的问题:1、定义陷阱:定义中的二律背叛。定义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引用已有的概念;另一种是自己提出的概念。为了避开定义陷阱,第一种概念要溯源,追求资料的原始性;第二种概念的提出要避免“未析先定”。比如“范式”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库恩提出的 ,但现在它的含义被发展了许多;2、逻辑的起点与历史的起点的一致性。如何把握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冯老师列举了关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两个观点,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定义的类型,分别有描述性定义——对概念做事实陈述或词语说明、规定性定义 ——对某一术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用法予以规定,旨在为当前的讨论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平台,避免理解上的歧义;纲领性定义——通过对一个实践纲领的表达来界定和解释术语,它试图表达一种主张、理念,涉及价值选择,这种定义中包含着是(is)和应当(ought)两种成分,因此也被称为规范性定义。
二、观点:论证中的思维缜密性
冯老师指出论证从这个三个方面进行:概念—判断—推理。学术观点有判断表达的,而对观点的论证则属一个推理过程。之后通过对《教育研究中一个难以无视的问题——教育学最好少说“必须”、“应当”之类》和《“教育是什么”的哲学追问》两篇文章的讨论来论证其观点。
关于教育研究中两类判断的纠结。教育研究中有两类判断,实然判断与应然判断。理论教育学与实践教育学,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与规范理论在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上的差异,与这两种判断各自依循的逻辑紧密相关。在此冯老师讨论了《论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科学性》这篇文章讲述这种纠结。
关于核心观点对论证的影响。核心观点(即基本的判断)本身需要论证或阐释才能确立,一旦核心观点确立后,就会依此形成一系列的推论、解释。如果核心观点存在问题,可能导致论述过程中出现逻辑上的“不自洽”。因此对核心观点是否“立得住”需要再三审视。在此冯老师用《论高等教育的关系属性》来讲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于如何磨砺自己思维的缜密性。冯老师指出思维缜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是三个不同的层次,需要逐步实现。要达到学术上的一些成就,他还提出了几点感悟和建议:一是要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从学习型阅读和学术性阅读两方面来积累,同时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要重视方法论的学习和语言训练; 三是要养成自己与自己“商榷”的习惯;四是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对话。冯老师还与大家讨论了《高等教育适应论的省思》这篇文章。(张小晶、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