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张楚廷:大陆本土为何没有(科学)诺奖

来源:jky 时间:2013-10-25 点击量:

10月24日下午,第137期喻园教育讲坛举行著名教育哲学家张楚廷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大陆本土为何没有(科学)诺奖”的精彩报告。我院贾永堂教授担任主持,董晓林书记,陈廷柱教授出席聆听了本次讲座

张教授指出大陆本土为何没有(科学)诺奖这个问题与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和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创新人才极为低下这个两个问题息息相关。解决了其中一个问题,其它几个自然就会豁然开朗。相对大陆来说,台湾地区有诺奖(科学)获得者。相对国内来说,在国外的华侨也有很多诺奖获得者。那么,中国大陆本土为什么没有科学诺奖获得者呢张教授从以下十个方面为我们一一说明。

首先中国传统方面的原因国是一个重发明轻发现,重技术轻科学,重工艺轻原理的国家中国科学界专利虽然不少,但均只是发明,缺少原理性的发现。诺奖的授予看重研究者对科学原理的探索发现,看重方法学。而这些正是我国科学界所忽视的。

其次认识论方面的原因。我自古以来是一个崇尚感性的国家,认可“实践出真知”、“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得亲自去尝一尝”这些观点。但是,“实践”本身指“感性的物质活动”,而真知灼见并不来源于感性活动。相反,苏格拉底、牛顿,笛卡尔等人所推崇的理性主义哲学却带来了科学的繁荣。我国在“感性主义”的强势主导下,阻碍了“理性主义”的传播,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第三,观念上的原因。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曾提出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观点,结果引来许多国人的批判。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意识形态不鼓励猜想而是重视实证的。诺奖看重的是理论猜想和假设,不是实证。正如恩格斯所“只要科学发展着,它的形式就是假设,我们除了要秉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的观点外,还要敢别人没有想过的事。敢于考,大胆假设对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开放思维,多多假设。

第四,教育方面的原因。张教授指出,国教育存在十个方面的问题。包括:重培养循规蹈矩,轻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重严谨规范,轻别具一格;重聆听顺从,轻质疑反驳;重统一,轻多样化;重知识传授,轻思维本身的发展;重聚合型思维,轻发散性思维;重论证,轻猜想;重逻辑,轻直觉;重演绎,轻归纳;重意志培养,轻兴趣培养我们被限制的这些方面,都是创造能力所需要的。现在的教育,提倡“谦虚、恭谨”,我们大部分人都对自己过低评价,缺乏自信,没有傲人的那一股气势只能做一个唯唯诺诺,处于“方圆”之中的规矩人,又何谈诺贝尔奖?

第五,文化方面的原因。张教授认为与集体主义相比,他更赞同“个人主义”,所谓“个人主义”,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而平等,生而自由的权力。每个人后天都要充分发展自我,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努力实现自我奋斗。等到自己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再将自己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贡献给社会。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考虑到学生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千篇一律而没有创造力。

第六和第七个原因息息相关,均可归属于环境方面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大学并不是一个学术自由的大学,也没有思想自由的环境,研究者们往往被一些带有功利性的课题给禁锢更加看中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所能带来的利益,缺少真正“真理而真理、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进行研究的人

最后几个方面分别是哲学、根本理念和大学体制方面的原因。张教授认为,哲学是智慧的科学,是全面繁荣的根本。大学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学科的建设。同时,大学的体制问题中国大陆本土没有科学诺奖获得者最根本的原因,大学体制的制定和改革应依据三条原理:大学属于国家,不属于政府;大学不是政府,而是学术机构;大学机构和政府机构完全不同。

在报告的尾声,我院学子针对“感性主义哲学”的价值,学生评价制度与“个人主义”的关系等问题与张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场同学均表示受益匪浅(尹婷婷 刘晶)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