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张建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回顾

来源:hust1 时间:2013-06-29 点击量:

 

627,第133期喻园教育讲坛在学院705教室举行。武汉纺织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建林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回顾”的精彩报告。

      本次报告建立在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本科拔尖培养项目历史脉络”的研究成果之上。张建林认为这项研究非常有意义,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扩招”十年和未来“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节点之上,回顾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的发展历程,不仅是高等教育阶段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诉求,更是我们总结规律,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本次报告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体会与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在研究方法方面,张建林采取相对意义上的“少数”与“选优”两种方法来定义“拔尖创新人才”。在文献分析上,主要是对《中国教育年鉴》进行从1978——2012年的一个纵向分析,辅以访谈法与网络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在对文献经过系统分析整理之后,他梳理出了我国在此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脉络以及主要实践项目。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是以江泽民总书记2002年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讲话为结点时间;十六大以后,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界定已成热点但是还没有形成共识的定义;紧扣本科生的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总之,对本课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探索还在路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7年—1985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才培养比较强调“知识”,以中科大少年班招生为最早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志。第二阶段是1985年—1993年。这一时期正值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时期,人才培养比较强调“知识”、“能力”和创造。以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全面展开为标志。第三阶段:1993—1999年,我国着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才培养比较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第四阶段:1999年—2010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倡开展素质教育、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凸显为国家意志。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以“荣誉学院”的体现“特区式”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特征。

      张建林认为,尽管我国3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的时空差异显著,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的信念与行动却像一根“挣不断的红丝线”,贯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之中,弦歌不绝,值得敬畏。同时,少年班的沉浮历史表明,学生智力年龄能够超常,但心智年龄难以超常,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格与道德品质等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国家理科基地的建设,对促进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起到了种子作用。但是,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仍有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比如名师主体深度参与的机制建设问题,学生学业评价问题,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规律与成长规律探索问题等。

     最后,张建林为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建议。首先,需改革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提高教师投入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破解高考瓶颈,构建中学、大学等联动机制;发挥高校科教结合优势,营造教学神圣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大国改项目先行探索力度,搭建教改交流平台;最后,立德树人,提升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格与道德品质教育成效。(刘晶    王琴)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