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张廷国: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

来源:hust1 时间:2013-06-22 点击量:

 

620,第132期喻园教育讲坛举行,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张廷国教授带来了题为“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的精彩报告。

马克斯·舍勒曾言:凡是人想自我教育或者想教育别人,究其外部可行而言,必须对三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确的认识。第一,究竟什么是教育的本质?第二,怎样进行教育?第三,什么样的知识和认识形式限制和规定着由此人变得‘有教养’的过程?张教授认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但其根源在于探寻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活生生的过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塑造和成为人。教育可以分为外在教育和内在教育两种形式。外在教育由教养给予,包括国家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种形式,其目标是培养“有教养”的人;内在教育是指因个体精神取向的差异而形成的个体差异性的教育,通过自我教育的形式使自己成为“有精神”的人。人不是艺术品,除了外在的塑造,更应关注成为人的教育,成为人的过程不能靠外在的教育达到,而是要凭借内在教育,这种成为人的教育,可以是人格的教育或是精神的教育,使人成为有独立人格、有精神、有追求的人。

教育是一个存在范畴。教育是世界整体性的存在范畴,教育的这一世界整体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教育不是一个知识和体验的范畴,而是一个存在的范畴。第二,人是具有精神取向的未知者的存在。第三,教育不是命令,而是一种意愿,是“意愿教育”(Erziehung des Willens)。因此,既要注重宏观教育,又要注重微观教育,只有实现宏观教育和微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趋向于至善(神性)的存在。首先,人的神性的先验存在是人自我神化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思维的至上性,是开始的基础。具有先验的认识基础,仅仅是人为其生命的神化提供了冲动和生命精神化的存在条件,而人的精神生命化则贯穿于人的自我教育和外在教育的给予之中。其次,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达到精神的生命化和生命的精神化的统一,从而使人的精神追求不断完善,并趋向至善。再次,至善(神)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克服冲动、抵抗非神性的欲念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最后,教育不可能是状态性的,而是升向神性的过程性的存在,是向至善靠近的过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拯救灵魂。教育不是“为了某物的训练”。外在教育的目的预设将使人失去自由。技术的奴隶,资格教育,资本教育。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拯救灵魂,是对人格的教育。拯救灵魂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而不是预设目标的教育。人通过外在教育的给予和内在的自我教育的觉悟,不断地否定、抵抗非神性的欲念,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教育的最终目的之所以是拯救灵魂,是因为人先验的贪欲、嫉妒、怨恨等与神性、爱、至善性等纠缠在一起,通过“为了某物的训练”仅能抵抗、否定部分非神性的先验认知,并不能真正拯救灵魂。爱因斯坦说世界是只有两种东西是无限的,一个是宇宙,另外一个就是人的愚蠢。因此必须对人的灵魂进行拯救。教育只有在拯救人的灵魂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生成和发展。(刘蓓  刘琳)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