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第130期喻园讲坛举行。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带来了题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特殊性”的精彩报告。
邬大光首先提炼了中外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十三个反差与缺失。一是高等教育概念上的反差与缺失;二是高等教育理念上的反差与缺失;三是学位授予上的反差与缺失;四是大学组织上的反差与缺失;五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上的反差与缺失;六是高等教育经费上的反差与缺失;七是课程设置上的反差与缺失;八是大学权力上的反差与缺失;九是学生学习体验上反差与缺失;十是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上的反差与缺失。
邬大光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依旧处在模仿阶段,我们对大学的认识依旧是片面的。在今天的大学中,我们熟悉的许多概念,例如:学分制、导师制、大学自治、通识课程、核心课程、平台课程等。这些概念、理论和制度是究竟基于什么建立的?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理念上的特殊性、制度上的特殊性、组织上的特殊性、机制上的特殊性和资源配置上的特殊性。我们高等教育发展会有这些特殊性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规模扩张、体制与机制和已有的高等教育传统。
邬大光指出,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基本上在沿袭历史的一种惯性,在这种沿袭中,我们还可能丢掉了某些传统。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大学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大学制度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在用精英背景下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在衡量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实践。我们在用一维的大学形态理念和大学制度在衡量多样化的大学形态。我们在用体现教师权力的理念和制度在衡量利益相关者增加的大学实践。我们在用过去的经验(理念和制度)在指导变化的大学实践。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特殊性,对我们如何进行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要求。西方一位学者说:“大学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在我国的今天,是以“现代”来要求大学制度的,既然直接冠以“现代”一词,就意味着现存制度的落后,但是否可以超越百年的大学发展史,以较快的速度与西方比肩,需要我们冷静思考。我们现在对于大学的认识,只能说是阶段性的认识,即便如此,我们的认识也还有许多的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