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易连云:学校德育专题研究

来源:hust1 时间:2013-05-28 点击量:

 

527,第129期喻园教育讲坛举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研究院院长易连云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学校德育专题研究”的精彩报告。

     易连云教授从一篇来自小学生《落选课代表》的作文引发大家深思:在奉行学校就是战场,同学就是对手的校园里,同学关系该怎么处理?频频曝出的校园宿舍惨案,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教训?康德对于星空与道德的信仰,在我们的校园里,还存不存在?基于这些社会现象与问题,易连云教授认为,中国的孩子逐渐在被培养成为“唯物主义者”,丧失掉了心中的精神家园,他们正在遭遇着“无精神文化危机”。而教育要培养人成人,使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有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之的能力。

     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心”是指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所以教育的全部作用就是在于引导人进行自我修养,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最终形成善的品质。我们信奉人性本善,孩子的良善之心的形成很大程度受环境的影响,而父母,则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重要他人。因此,早期道德的培养,关键在于父母。至于求学、做人,则在于竖立、巩固起自己善的信仰。

     习水之德:向下奔流的水,宁静致远的水、惊涛拍浪的水。水自山间流出,往最低处流淌,最终汇聚成汪洋。启示我们做事要果决,不断调整自己。宁静致远的水,启示我们要注重培养涵养,内心像大海一般宽广、平静。惊涛拍岸的水,启示我们要勇于追求,敢于拼搏。因此德育教育,可以教导孩子学习水的三种境界:源出,沉淀,拼搏。通过这段积累的过程,走好人生之路。

     “道”与“德”的演变。道德二字在汉字里面的书写越来越简单。但是却丢弃了传统汉字的内涵。从字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包括,还包括。对道德的体验,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还的用心去领悟。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打压学生,压制学生的一面,作为教师,不仅应该用眼去看学生,还得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情感。

     易连云教授教授从人生的宏观视角,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向我们讲解了如何学习、怎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道理。他的报告,为我们指出了德的真谛:德育不仅存在与学校中,还存在与家庭中、社会中、生活中。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