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及其启示

来源:admin 时间:2013-04-02 点击量:

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及其启示

雷炜/方永平/胡维华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661-62 

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构建高教园区及区域高等学校间的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为学生在校内外各种形式的学业流动构建良好环境,这是大势所趋。博洛尼亚进程被视为一系列欧洲会议以及一些旨在2010年前建立欧洲高教区的政策决定的产物和延续。我们应从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在各国的实践进展,领会其对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益处,推进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早日形成高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使我国高校在充满挑战的时代具有足够强的竞争力。

一、在校内广泛推行较充分的学分制、弹性学习制度,为商校间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其定基础

博洛尼亚进程以“建立欧洲学分转换的学习体系”为基本原则,是对学生最为直接的改革措施,成为协调欧洲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体系(ECTS)正日益成为各国学分体系的共同基础,它不仅在各签约国之间成为一个转换体系,而且也将作为一个积累体系。ECTS通过采取灵活的学分制度来确保学分的可转换性,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一种简化的、可转换的和可比较的学位体系,从而促进最广泛的学习流动。实行通用的ECTS意味着,一方面今后欧洲多数高校的各级学位将更多地与学分而不是与学习年限进行挂钩,另一方面,由于ECTS体制的特点是可以累计并可在欧洲国家间流通转换,所以实行欧洲学分转换体系打破了校与校之间的藩篱,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为欧洲各国高等学历之间的相互比较提供了方便,为欧洲大学生在欧洲地区进行学业流动以及就业提供了保障。

对比我国的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受到各种限制,还比较封闭,即使在校学生也不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这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开放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其中我们应该注重高校间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与转换。为了创造条件能让学生在高校间进行学业流动,就必须研究解决高校间的课程衔接问题。课程衔接是指两所或更多的高校根据学分转换的原则共同定义学习课程,学生在一所大学获得的学分可以在另一所大学获得承认或者进行转换,以保证学生不受约束地继续学习或就业。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体系是课程衔接方面的成功范例,目前加人该系统的高校已有数千所,参加该系统的学生已超过300万人。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49月于杭州召开的一次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文凭互认研讨会上就强调指出,教育部鼓励开展地区和大学间学历、学位和学分互认的探讨研究和实践活动,并认为这些活动势必有益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相对于欧洲40多个国家高校间的差别而言,国内高校间的差别当属小得多,学分的转换与学生的流动理应容易一些。近几年浙江省在这方面也做了些尝试,但国内高校长期处于封闭办学,教育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特别是受经费、资源及各种评价标准的制约,学分互认推进工作并不顺利。阻力主要来自于高校本身,来自于办学者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引进竞争机制,加强资源共享,提升竟争力

博洛尼亚进程中“发展欧洲特色的高等教育”原则的制定背景是“欧洲高等教育缺乏竞争力”。“很明显,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美国学习的欧洲学生超过了来欧洲学习的美国学生,这个事实引起了欧洲的不安。”针对这个问题,20015月的布拉格会议就提出要加强欧洲各国学校之间的合作,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强对欧洲学生与欧洲以外学生的吸引力。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之间缺乏互动与合作,虽然近几年有所发展,但与欧洲各国高校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欣欣向荣局面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优秀生源的进一步外流已成为我国高教市场的一大损失。这虽然并不一定完全都是坏事,但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绝不能以为现在我们仍有充足的生源而忽视潜在的危险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2004学年,在英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为5.8万人,比20022003学年增长36%。近2年我国生源外流现象更为严重,每年均在10万以上。而且留学的层次已从高端走向低端。我国要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就要增强高等学校的竞争力。2006年我国政府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工作中心要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移,高校应有战略眼光,抓住机遇,在特色上做文章,不求全面提高,在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某一点上有突破,也可取得以特制胜的效果。高校规模并非越大越好,更主要的是看质量与水平。

资源共享的出发点是让各高校的优质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彰显办学特色,使特色更加明显,竞争力更加厚实。相反,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就没有竞争力,就会逐渐被淘汰。如果高校在学科专业方面没有竞争优势,学生就不会选择,而竟争力强的专业(课程)将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这是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自然法则在高校特色竞争中的具体体现。浙江下沙高教园区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推出的电子信息类、浙江理工大学的纺织服装类、中国计量学院的计量检测类、浙江财经学院的财经会计类专业(课程)等都是学校特色优势,深受园区内其它高校学生的追捧,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经济效益。

三、制定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博洛尼亚进程“推进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证合作”的原则,使教学质量评估的互认有了清晰的评判标准和方法。欧洲高教区先后制定了学术资格框架及标准、质量保证体系等。其学术资格标准规定了学士、硕士、博士层次的学术标准,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各层次的特点和工作服务面向。博洛尼亚进程中的高教质量保证体系由欧洲高教区内部高校质量保证体系与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共同组成,其标准是原则性的,给予合作国家有较大的自主权。内部质量评价体系规定了质量保证政策和程序、资源保障要求、教师的任职资格、学生评价等;外部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让社会能认知的报告标准、结果分析、周期性调查等。内部评估通常作为外部评估的基础,它们构成相辅相成的质量保证体系。

欧洲博洛尼亚进程之所以能顺利实施,制定相对统一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最基础的工作。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制定的专业培养指导性方案,对培养规格、学习年限、学位标准、服务面向等都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在高教园区实行学分互认、课程资源共享必须在国家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修订共享课程的互认标准。对相关课程任课教师资格、考核办法、学分折算、教师酬金等都要有更加明确的规定。共享课程的授课对象来自不同高校,对质量考核有较大难度,因此对质量的考核除了必须有所在学校的评价外,更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评价更为客观、准确。浙江省下沙高教园区的有关教学协作组织对共享课程、教师选拔、考核、授课时间、学分互认等都有统一的基本要求。但共享课程还不丰富,大规模实践还有难度。

四、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合作学校及学生的积极性

博洛尼亚进程中“大学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并为此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完善设置安排,支持学生自由流动”等原则,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在完全自主和学生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自评,特别强调学生发挥的作用。大多数国家的质量保证体系由一个独立的国家机构协调。这些机构通常既评估又鉴定质量。学生参与管理那些负责质量保证的国家机构,参与学生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从一批候选人中或直接从学生会成员中挑选。几乎所有学校都必须有内部评估并且无论如何都需要有学生的意见。学生通常都是通过填写调查问卷表,或通过参与评估的学生代表来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随着我国加人WTO,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性质开始逐步得到认同。教育必须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要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大学教育是一个整体,各校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个局部,从“教育是一种服务”、“学生是顾客”的理念出发,对学生在校际之间选专业、选方向、选课程、选教师,甚至选学校的意愿也应予尊重,应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我们不能因为个别学生评价的片面性而否定学生评教的重要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应着眼于为学生的更好成长成材给予更多的选择机会,创造更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改变我国高校“一考定终身”给学生学业带来的局限性。近年来一些省市在构建“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高等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给学生有了再次的选择机会。

五、建立协作机制,注皿反该.提高管理水平

博洛尼亚进程之所以能顺利推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国建立互信的基础上建立相关协作机制。博洛尼亚进程主要由5次会议制订而成,每一次会议都制定了不同阶段的进程内容,每一次会议后都有新的国家或机构参与进程的合作,截止2005年底签约国已达到46个,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浙江省下沙等高教园区都成立了由园区高校学校领导、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教学协作协调组,园区内各高校轮流负责牵头,发挥每一所合作高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作组织每学期召开一次会议,除具体负责制定政策与日常管理外,而更主要的是重点关注反馈,收集每一改革项目实践后各方的反映,特别是学生的意见,综合分析后提出改进意见,供讨论后实施,以提高改革效益。另外,协作机构还要特别注意项目实践素材收集、档案整理、成果积累等,规范管理。2006年开始,浙江省已着手推进高教园区资源共享的网络化进程。下沙高教园区教师互聘工作的所有教师供需信息、调剂、质量评价等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从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的精品课程建设,大大促进了高校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得到广泛共享。园区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将大大拓宽学生成长通道,使校际间的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工作成本降低,效益提高。浙江省从2005年开始着力加强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并且实现了与省教育信息网统一链接,使用方便。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特别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将从根本上有力促进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工作。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