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国际经验
郑英蓓
郑英蓓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教所硕士研究生(杭州310028)
文章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4A期45-49页
就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方面而言,我国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相对子国际上很多成功的案例,国内尚没有形成一种可借鉴的操作模式。作为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高等教育的区域服务使命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通过介绍和吸取国外相关案例的操作经验,以期推动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向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推进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借鉴欧盟的经验
2002年至今,苏浙沪政府已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多个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2003年4月19日签署的《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和2003年10月14日通过的《江浙沪高校毕业生无障碍流动》文件。目前三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已经表达了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的意向,内容包括:建立交流合作的组织和工作机制、定期举行合作交流活动与学术研讨、鼓励校际教学合作如学分互认、师资互聘等。[1]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之下,应进一步考虑高等教育合作的具体措施,以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一体化持续快速发展。笔者通过对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研究,提出以下两点可借鉴的经验:1.政府应在高等教育一体化初期发挥主导作用1971年,欧共体六国教育部长正式会议开创了国家政府主管部门介人教育领域合作的先河;1976年,召开教育部长会议,催生了当年的欧洲“联合学习计划”;1977年,欧共体推出了“研究/访问计划”(SVP)以促进不同国家大学之间的合作;19%年,欧洲29国教育部长签署了以“统一欧洲教育”为宗旨的《博洛尼亚宣言》;2003年,欧洲33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共同签署“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域”的《柏林宣言》;2005年,讨论“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的欧洲40国教育部长会议在挪威卑尔根召开。由此不难看出,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
这就提示我们,在实现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苏浙沪三省(市)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在“一体化”初期,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很需要政府牵线搭桥,信息平台、实训基地的构建需要政府选点布局,产学研的沟通、合作及相关项目的设立,也需要政府协调并提供初始经费。政府的这一系列架构,可以保证跨省(市)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得以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并深人进行。
2.设立专项教育计划作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实施载体
一体化从虚到实,从宏观的教育制度设计、机制创新、到微观的课程架设、学分互认和师生交流,都必须依托一系列相关教育计划作为载体。这同样也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得以成功实施的一条重要经验。
如为了鼓励和资助高等院校教师及学生在不同国家教学或进修,欧盟在1987年制定了“伊拉斯漠”①计划。欧共体课程学分互通计划(ECTS)、“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等都是作为“伊拉漠斯”计划的配套措施而开展的。1987年-1990年计划实施初期,就投入了8500万欧洲货币单(ECU)成功资助了约43000名大学生在欧翻跨国进修和1500所大学发展共通课程。[2]事实证明,这一计划对提高盟国教职员的学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起到了很大作用,“欧洲意识”(European Dimension)被融入了高等教育范畴,为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作出了切实的贡献。这就提示我们,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也应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脚踏实地地进行。比如在高校之间建立一种类似“学分转换系统”的协作机制,使学生可以通过选择任意一个学校经过认证的课程,完成学业并获得相应的学分;还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学校的学分、学历证明。又比如利用长三角地区拥有十几所重点大学的雄厚背景,建立长三角大学教授学者专家库,开展“同层次高校之间的教授互聘”计划;还可以利用高校师资和设备,与地方或企业联合,合作建立一些专门人才培训基地,如“长三角高级蓝领培训中心”、“长三角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研修班”等。以这些具体项目作为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实施载体。
在三个省(市)行政区划难以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主导、协作和沟通,减少体制性障碍,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的基本条件。总的说来,政府在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中主要应承担以下四方面的作用:(l)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传统特色对整个区域高等学校进行合理布局和结构定位。(2)为整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相互合作的平台,通过特定项目的实施来推进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3)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4)加强信息交流,促进高校与区域的合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区域建设中的作用。
二、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发展:借鉴韩国的经验
根据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处于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近年来总体呈“三二一”走势,但随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的转移,2003年开始又出现“倒流”,即呈“二三一”布局。此若以“英克尔斯的评价体系” ②进行预算,长三角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和服务型人才。这和韩国处于“亚洲四小龙”前期阶段比较相似,因此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韩国的经验。
1.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精英层次的高等教育合理分布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级信息产业及制造业“巨型总装车间”,高等职业教育与精英层次高等教育之间比例的划分就应该遵循现阶段最需要的是大批高级技工和技术蓝领这样一个宗旨。
然而事实上长三角各省(市)大学与高等职业学校数量的比例却没有遵循这样一条规律。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资料,苏浙沪三省(市)普通高校与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比例分别是:上海为35:24,江苏为89:21,浙江为41:26。单从这些数字来看,长三角地区目前,更重视的似乎是精英层次的高等教育,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同年,韩国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为169所和162所,数量基本持平。文图是韩国教育部统计出的从1965年-2005年韩国大学与高职招生人数变化情况。通过这张折线图可以看出,韩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保待了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恰当的平衡关系,并注意正确引导、及时调整。
这就提示我们,在推动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更好发展的过程中,现阶段主要依靠的应是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为未来的“巨型总装车间”培养足够的高级技工和技术蓝领。
2.实现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加深
仍以韩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例,2003年,韩国共有159所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这159所学校在这一年共招收新生285922名。[3]根据韩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情况,这285922名学生就读的专业大类比例如表所示。
从文表可以看出,韩国高职的专业大类设置是严格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基于韩国产业发展的特点,设计、自然科学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占到了很高比例。另外,财政投入也体现了这一点,在BK21工程(Brain Korea21:面向21世纪的韩国智能计划)中,1999-2005年的7年中,财政每年对高等职业教育资助2000亿韩元,其中对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资助额度为1400亿,人文/社会科学100亿,设备500亿。[4]具体到细化的专业设置,可以若干韩国高职教育学校为例来说明。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明知专科大学近年来开设了产业信息设计、通讯设计、工艺设计、幼教、信息通讯、计算机、戏剧摄影、税务会计等专业;汉城仁德专科大学开设了普通珠宝设计、因特网电视广播通讯、建筑、数码产业设计、因特网信息通讯、动漫画等专业;仁川技能大学根据本地区将建立机场的需要,已着手建立航空装备等专业,以适应新机场建成后的需要。
这就提示我们,在推动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互动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所需人才层次结构来合力分配高等职业教育与精英层次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要根据产业结构来分配高等教育各专业之间的招生和经费投人比例。通过有选择地发展材料科学、信息工程、电气科学等优势理工学科,填补医药品制造、科学仪器制造、航天制造业等空白高新技术学科,大力发展法学、教育学、哲学等服务型学科,从根本上使长三角地区目前高校专业结构过于传统、不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身份相符的局面得以改善。
三、实现研究型大学在区域互动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借鉴美国的经验
根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长三角地区被列人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校有22所,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其中,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4所大学还被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占了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和重点建设的9所“重中之重”大学的“半壁江山”。如果能使这些研究型大学联合起来,在与区域互动发展发面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对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发展都将有极大的贡献。关于这个问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美国有学者对132所研究型大学1997年技术转让情况进行过调查,发现当年这些大学因技术转让平均获得了3.65亿美元的财富,并为美国社会创造了28.7亿美元的财富。1997年美国GDP总值为8759.5亿美元,比1996年增加了3463美元,因高校技术转让而获得的经济增量占美国当年GDP总值增量的8.29%,贡献卓著。[5]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常青藤大学联盟”的成功经验。
“常青藤大学联盟”的构想酝酿于1956年,最初包括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康涅狄克州的耶鲁大学、纽约州的哥伦比亚大学和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当时是为了相互间开展体育和文化的竞赛特制定运动法规,进而形成常青藤盟校的规章。后来罗得岛的布朗大学、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新罕布舍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宾州大学也加人其中。“常青藤大学联盟”选出盟校校长、体育主任和一些行政主管,他们定期聚会讨论各校间共同的有关入学、财务、援助及行政方面的问题。盟校间互相承认学分,学生可以顺利转学,教授可以流动。这八所世界公认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所形成的大学联盟在美国东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东部地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名校打破传统学术壁垒,合作中产生核聚变,其能量比八所学校单独为社会所做贡献的总量大得多。
这就提示我们,实现长三角地区研究型大学在区域互动方面的主导作用时,是否可以充分应用整体论原理,利用长三角地区雄厚的高等教育实力背景、便捷的苏浙沪“四小时交通圈”,打造“长三角名校联盟”。通过这个“长三角名校联盟”,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四所研究型大学不仅可以推行联合招生制度、教授互聘讲学制度、学分互认制度等来加强各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综合实力,还可以利用相互之何的优势学科,开展更前沿的科学研究,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投资的资源浪费,又提高了研究质量,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目前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校长都已经明确表示可以首先在促进学生联合培养、增加研究生互换保送、实行教师交叉任课等方面予以启动,探求合作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力求取得切实成效。今后,四所学校可以通过网络,互相开放选课系统,尤其是暑期的Summer School是方便学生选课的很好的平台。如何通过政府的引导、名校校长座谈、学生交流等方式把“长三角名校联盟”构想付诸实际是当前最需考虑的问题。就上文所提到的研究型大学追求“国际化”、忽视“区域化”的问题,也可以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凡是有所建树、有所创新并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效仿与学习的大学,当初都是充分“本土化”且努力适应并积极参与所在区域的发展的。比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发展,它的成功就得益于奥斯汀分校在处理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上遵循的六点原则,即持续而全面地提升大学质量、增强德州人对奥斯汀大学的认同感、完善本科生教育、支持德州公立教育的发展、服务新德州经济和引领拉美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句话概括,即奥斯汀大学妥善处理了自身发展与所在地区发展的关系。
再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它1848年建校,20世纪初即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州立大学之一。探究麦大的成功之路,除了继承“威斯康星”理念外,还在于对这种服务理念的不断提升。麦大于1989年提出了“强化公共服务的责任”的政策建议,对学校的传统价值进行了强调。1995年,麦大又把“升级‘威斯康星”,理念提到了战略高度,强调通过信息技术将大学的信息、学习和服务拓展至全州。通过种种努力,麦迪逊大学在帮助政府及社区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这种“区域化”并未影响麦迪逊大学的“国际化”进程,麦大不仅在吸收国外留学生数量、留学国外的学生数量、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数量方面有很大的增长,而且成为联邦政府资助最多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并被美国教育联合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视为国际问题研究的模范之一,它的商学院是受联邦政府资助并为美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提供帮助的30个咨询机构之一。
这就提示我们,任何一所大学要生存发展,包括研究型大学要追求卓越,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能,立足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学自身就是一部强大而稳定的经济发动机,为地方经济培养、输送、储备人才,为地区创造人文氛围,增强地区的吸引力。这些都是大学必须重视和实现的办学目标。因此,“区域化”不仅不是“国际化”的障碍,而是“国际化”的必经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的研究型大学在追求“国际化”和“世界一流”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实现的是在区域互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服务好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四、充分利用巨资建设的高教园区:借鉴日本的经验
要实现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的互动协调发展,还应该充分利用前期投巨资建设的高教园区,使高教园区在实现扩容和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能够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产生出新的高等教育和经济两重增长点。这里介绍日本筑波科学城的经验。
1968年,日本在离东京60公里处兴建了占地2700公顷的筑波科学城,接纳了从东京搬迁去的43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共投人6643亿日元进行建设,其中约四分之一(1400亿日元)用于建设一所全新的筑波大学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新的高技术产业来提高地方实业的技术水平,进而促进工业的发展,鼓励研究与开发活动来保证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能吸引技术人才的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加强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联系。到1980年,筑波科学城基本建设完成。1981年以后,政府又制定了周边开发计划,陆续建立了8个工业研究开发团地(即我们所指的“开发区”),以优惠的土地价格及完备的市政设施和优良的环境条件,吸引了一大批民间研究机构和企业进驻。
经过短短30多年,不仅筑波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筑波科学城也因其集教育、科研、开发一身的新模式而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它聚集了日本全国27%的国家研究机构、40%的研究人员和40%的国家研究预算,共有人口19万,其中包括大约300家国家、私人研究机构雇佣的1300名科学家,成为知识学术密集城市和日本最大的研究与开发中心。[6]
筑波科学城内的教育及研究机构虽然都受各自上级主管部门或公司财团的垂直管理,但各研究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及相互间的合作活动比较密切。比如筑波大学与周边的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利用实验设备和场地等等。此外,筑波科学城内还建有促进研究院所和研究人员之间交流的机构和场所,即筑波研究支援中心。这样的机构初期启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后逐步过渡到自负盈亏、良性循环。筑波研究支援中心有力地促进了研究所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技术创新。
这就提示我们,高教园区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扩容,而是构筑一个新的平台推动教育资源的大整合,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前些年高水平建设高教园区的成果,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的互动发展。
注释
①伊拉斯漠(1465—1536年)是欧洲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荷兰人文主义学者。
②“英克尔斯的评价体系”指在实现现代化的10项指标中,第三产业和农业占GDP比重的标准值应分别大于45%和小于15%.
参考文献
[1]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崛起世界第六大城市带[EB/OL].http://www.changsaojiao.org/news/shownews.aspx?id=50808&types=经济动态.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RASMUS: European Conununity Progra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Mobility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European Edncation,1991,23(2).
[3]Ministry of Education &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udy in Korea 2002: www.moe.go.kr/en/index.html.P8.
[4]王留栓.亚非拉十一国高等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42.
[5]严治全,等.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投入与产出[EB/OL].http://220.194.170.35/weL/hkzyc2/1675.htm.
[6]日本筑波科学城[EB/OL].http: //220.194.170.35/web/bkzyc2/1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