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术简报《学问点津》第3期

来源:fyg 时间:2010-03-20 点击量:

研究生学术简报《学问点津》第3

学问点津

顾问:张应强 江洪洋 张俊超

主办:教科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编辑:叶阳青 冯加渔 庞慧 时艳芳

20103 1 3

教育新干线

2010,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日前指出,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做到科学决策、科学执政,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袁贵仁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涉及到改革的几大任务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制度改革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改革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制度强调的是学校内部的关系。开放也是改革。具体来说,我们想通过开放促改革,所以我们是整体设计了六项改革。应当说教育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六项是周延的,都不会在这六项之外。

袁贵仁强调,这次改革与过去改革相比,我们推行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我们一般强调管理的改革,从外部讲,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我们觉得到了现在这种程度,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首先从这里抓起,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所以这次的位置排序是先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说起,然后是考试招生制度,再次是学校制度、管理制度。所以这次我们特别强调人才工作放在首位,凡是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不符合的就要改进。

(注:相关新闻资料引自中新网)

∞∞∞∞∞∞∞∞∞∞∞∞∞∞∞∞∞∞∞∞∞∞∞∞∞∞∞∞∞∞∞∞∞∞∞∞∞∞∞∞∞∞∞∞∞

学问之道

通天地人之谓才

刘献

进入大学,“学习”、“成才”是我们最关注的两个关键词。那么,什么是“学”?什么是“才”?则应是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长沙的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合安利勉而为学”,下联是“通天地人之谓才”。看了之后,十分兴奋。这14个字将“什么是学、什么是才”说清楚了。“安”是指心安理得,“利”是指利益,“勉”是指勉勉强强,安、利、勉是三种学习境界。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可以包含在天、地、人之中,天、地、人都通了,是才。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一通百通。我认为“通”是学识的最高境界。

在生活中,擀面杖为什么不能吹火,因为它一窍不通。为什么要锻炼身体,因为能使人气血流通。胸闷、气短、血液流通不畅、神经传导受阻,人就会生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一句口号,“要致富先修路”,目的也在于“通”。物资、商品充分流通,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做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通”了之后,处处都是学问。我校教科院涂又光先生就是一个典型。涂先生研究哲学,但文、史、哲皆通,既懂古文,又精通英文,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学问做通了。通了之后,处处都是学问。从腌制泡菜中,他提出了 “泡菜理论”,影响全国;从一些学生上厕所后不冲水等现象,他提出了德和智的根本区别在于“知道为智,体道为德”,获得大家认同;从炼铁想到了做研究,他告诫学生做研究应从铁矿石中炼铁,而不是将一堆废铁锅、废铁锄炼成铁,对学生很有启发;他70岁以后,从过去对政府机关干部的反感中反思,提出社会上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游戏规则……。

通,不是多、杂,而是融合贯通、触类旁通。古今中外一些大师,都有共同之处: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多了解一个学科,不仅知识增加了,而且多了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方法,视野更开阔了;将多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融会贯通;深化本专业的某一方面的研究,深入透彻,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交叉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自己选择的学科、专业方向上学深、学透,成为自己研究及今后工作的立足点,同时又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开阔视野。而且,学自然科学的应学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应学点自然科学知识。我是学工的,后来学社会学,研究教育。我深感工科学习对我的教育研究很有帮助。首先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我毕业以后第一个研究项目是参与试制200可控硅,在硅片上扩散一种物质,多一点、少一点,深一点、浅一点,都无法“触发”,对我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很有帮助。其次是问题意识,工科研究都是针对具体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对我在教育研究中形成问题意识,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奠定了基础。此外,在逻辑思维,文字精炼、准确方面也有一定帮助。

※※※※※※※※※※※※※※※※※※※※※※※※※※※※※※※※※※※※※※※※※※※※※

书山撷菁

书目规训与教化

作者:金生鈜 著

简介:“规训的教育虽然教给人们获取各种实在利益的手段,但却把生命捆绑在铁笼里,把灵魂囚禁在洞穴里,它剪断了生命和精神自由飞升的翅膀,无法为生活指引可能性的超越之路。”

“教化是对精神的守望、爱恋和提升。教化的理想期望每一颗心灵在教育中诗意地成长,获得爱意的眷顾,实现生命的卓越。人的生命需要诗意的大地,也需要教化的眷恋。教化乃是生命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惟有教化才能在现实的大地上为精神的成长筑起诗意的希望之路。”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在书中颇富启发性地说:“教育的使命不应是将自己变成一把神圣的扫把来打扫世界和人们的心灵,而是对精神的守望和援助”;“教化的爱的意义在于激发人的自我完善的状态,促进个性的完整,从而使每个人从蒙昧的状态上升为有德性的状态”。

现在,我们已然身处现代性教育规训与教化的历史境遇之中,显然我们根本无法回避诸如“教化与规训的对抗”、“理性的癫狂”、“个体性的迷思”、“自我实现的隐忧”、“理想的命运”、“道德的脆弱”和“知识的幻觉”之类的现代教育哲学难题。《规训与教化》一书的著者从现代性的文化处境出发,对上述这七大方面的教育的现代性问题进行了甚为细微深入的思考和极为坚实有力的探讨。在其深厚的哲学与教育学双重学养和人文素养的积淀之中和循循善诱之下,捧起金生鈜教授的新著《规训与教化》,在他独到的见解和发人深省的言说中,我们的精神和心灵受到了强烈碰撞与震颤,热烈激荡与共鸣。

********************************************************************

学问百知知知

什么是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Including the Excluded)是19946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全纳教育起源于美国,目前在北美和一些北欧国家比较盛行。全纳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歧视和排斥,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这些不同性,不应该成为歧视和排斥学习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的理由。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不是要追求一种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要只关注一部分学生,而歧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应当在学校中创造出一种多元化的,人人彼此尊敬,互相学习的文化氛围。

全纳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们走向一种全纳的社会,在这种全纳的社会集体中,人人参与,大家合作。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everyone belongsall welcome)。

☆☆☆☆☆☆☆☆☆☆☆☆☆☆☆☆☆☆☆☆☆☆☆☆☆☆☆☆☆☆☆☆☆☆☆☆☆☆☆☆☆☆☆☆☆

名家论学

应当承认,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劳,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尤其在顺着别人的思路进行思考时更是这样了。……如果我必须用心去读一位作家的著作,刚读几页,我的精神就会涣散,并且立即陷入迷惘状态。即使我坚持下去,也是白费,结果是头晕眼花,什么也看不懂了。但是,如果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毫不间断,我也能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思索下去,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学计划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

——卢梭

~~~~~~~~~~~~~~~~~~~~~~~~~~~~~~~~~~~~~~~~~~~~~

百家之言 大学行政化的是是非非

让学术的归学术,让官场的归官场

----刘效仁

这是一种隐喻。麻省理工学院校庆时主席台上只有两个座位,坐着校长和剑桥镇镇长;中科大的一次校庆,7排坐位的主席台坐满了100多名现任离任的官员。校长朱清时不能不感慨,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官本位体制极大挫伤了广大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也造成学术腐败和浮躁现象。全国政协茅玉麟委员的感言,至今已觉不新鲜。为科技创新创造更好的环境,扫除官本位拦路虎,委实不像扫地除尘那般轻松和惬意。

如果说,支撑我国的教育、科研、学术大厦的,有一个基柱,那就是官本位,如果有两个基柱,另一个仍然是官本位。以行政权力决定一切国民经济资源配置的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使本当独立自主的教育学术园地,也只能成为权力役使下的后花园。既如此,一切比附于官僚体制,从学校的级别、领导的职位、教授享有的待遇、科研项目的立项、资金的分享、学术成果的评估、检验以及奖惩等,都是官本位下科层体制机制的翻板。“学而优则官”,学术资源按“权”分配,学术成果论资排辈,学术评定考核谁的权大谁说了算,自然成了学术园地的寻常风景。

官本位与学术就这样尴尬的扭结在一起,不仅使学术攀附权贵,学风浮躁,失去独立自由的品性,窒息着创新创造的灵魂,以至于导致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矮化。同时,也诱惑着更多的新生代朝着官阶攀缘,使学术后继乏人,面临荒漠化的风险。

学术则不然,需要屏心静气,板凳要做十年冷。因为没有积累就没有融汇,没有吸收消化,就没有反刍创造,也就没有推陈出新。事实上,75%以上的项目经过5年以上的科研攻关,37%以上的项目经过15年以上的长期研究……15年,对于科学事业是长青的,但对于官场来说却必死无疑。


﹡﹡﹡﹡﹡﹡﹡﹡﹡﹡﹡﹡﹡﹡﹡﹡﹡﹡﹡﹡﹡﹡﹡﹡﹡﹡﹡﹡﹡﹡﹡﹡﹡﹡﹡﹡﹡﹡﹡﹡﹡﹡﹡﹡﹡

学思物语

时光如梭,转眼间新的学期已经开始,重新回首刚入学时的那份激动、兴奋、同时也带着些迷茫和担忧的神情,现在却是多了份自信和成熟。目前在同学当中听到最多的几个词汇是学业、爱情和职业,这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我们今后的永恒话题,这里我谈谈个人对学业和职业的粗浅看法。入学时我们基本上都带着这样一个目的,就是进入高等学府将来就业前景光明,这也是很多同学学习的动力,仍然坚持着这样的信念的人值得敬佩,但也有一部分人慢慢发现现实中的就业和现阶段学业之间的关系相差甚远,于是开始加入考证大军,考公务员的、考注册会计师的、考司法考试的、资格从业证书的等等,都为着自己的将来未雨绸缪。这事情本身是件好事,大家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清晰的规划,并朝着实现的方向去努力,可是学校提供的课程和我们在外面参加的各种培训及考试,不仅在时间和精力上冲突,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也是一种浪费,当然大家的情况各有所异,

希望能够找到属于大家自己的平衡点。

——胡标(心理健康教育2009级硕士研究生)


遥想幼年,朦胧的教育理想在稚嫩的心灵中扎根发芽,那种教育的信念流淌在我成长的岁月之中,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根”。走进喻园,为了“根”之茁壮成长,以教育为生,以教育为求,以教育为业。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与挑战,我试着不断努力与超越;面对当今十分现实的社会,未来何去何从?我考虑过很多,曾经有过迷茫与彷徨,思想有过尖锐而矛盾的斗争。最终源于“根”而安心地求知与生活。播种在喻园!成长在喻园!收获在喻园!
以教育为艺,以教育为乐。

——董艺乐(高等教育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

在新华字典中,硕是“大”的意思,“士”指读书人,硕士是指学位名,在学士之上,博士之下。那么我可以这样理解,硕士可以指大读书人,学识丰富的读书人,处在本科生与博士生之间阶段的读书人。在现在本科生“泛滥”的时代,硕士研究生的地位很尴尬,学术的门槛我们将跨未跨,学术殿堂的门将开未开,无法清晰地看到学术殿堂的景象,只能窥到模模糊糊的一些片段。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挫败感,感到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是如此有限,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但有的时候心静不下来,无法进入一种摒弃私心杂念的境界,很容易产生对教育的质疑,比如理论学了这么多却无法对现实产生作用、就业情况比不上别的专业等。这时,我切实的感到拥有教育信仰的重要性。我想无论你学的是教育学下面的哪个专业,都要寻求对这个专业的价值以及肯定,不能因为社会上的某些评论而气馁,感觉没有前途,我们必须是教育的信徒,也许很多时候会孤身一人走在寻求真理、寻求认同的路上,也许需要时刻证实教育的价值,证实自身的价值。这个路上虽然不会缺少阳光,但是不会是通途或平坦大道。路上总是会有荆棘的,如果没有对教育的坚定信仰,那么之后的道路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会很痛苦,无论对我们自己来说,还是对教育学科的发展来说,对教育的信仰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基督教中,有一句话这样说“信耶稣者得永生”。那么也许我们可以说,“信教育者得意义”。其实对任何一个专业的人来说,无论刚开始进入这个专业的初衷是什么,是自愿选择的或被迫的或偶然的,无论是怎么样都好,如果想要继续深入这个专业领域,那么就要不断修炼,增加学识,加强信仰,如果没有信仰,也许学术之路很有可能走向虚无。

——夏永明(课程与教学论2009级硕士研究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1室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3693(传真) 学院领导信箱:jky@hust.edu.cn